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1985年的一个秋日,29岁的张严平被报社派去采访一位德高望重的火箭专家。她怀着好奇和敬仰的心情来到了杨南生的家中。65岁的杨南生精神矍铄,言谈间透露出深厚的学识和睿智。张严平被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所折服,采访过程中频频提问,杨先生都一一耐心解答。 采访结束后,杨南生亲切地送张严平离开。望着杨先生的背影,张严平心中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她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智慧长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严平经常以采访为由,登门拜访杨南生,向他请教问题。 渐渐地,两人的话题不再局限于采访内容,而是开始漫谈人生和理想。杨南生常跟张严平谈起自己求学和工作的点滴经历,讲述火箭研究背后的故事。张严平认真倾听,感受到杨先生对科研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年轻的她也向杨先生诉说自己的人生困惑,诸如事业、婚姻等各方面。杨先生总是给予她中肯的建议和鼓励。 慢慢地,师生般的谈话转变为知己般的倾诉。张严平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与杨先生见面,听他讲述那些饱含哲理的人生感悟。每次谈话,她都能感受到心灵的充实和思想的升华。同样,杨南生也被张严平的真诚所吸引。他惊叹于她的博学和睿智,更欣赏她勇于探索和善于思考的品质。 就这样,通过一次次促膝长谈,两颗本不在同一轨道上的心开始渐渐靠近。然而,现实的阻碍横亘在他们面前。张严平的父母断然反对女儿与一位年长36岁还是二婚的男子交往,认为这有悖传统伦理。可张严平并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在她心中,真爱无关年龄,无关身份,只在于灵魂的契合。她决心要追随内心的选择,勇敢地爱,勇敢地付出。 1986年,张严平和杨南生决定携手共度余生。起先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担当他们得知杨南生的真实身份后,惊讶之余也不得不感慨:原来女儿爱上的是一位为国家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虽然二人的年龄相差悬殊,但在张父张母看来,女儿找到了一位志趣相投、值得托付一生的伴侣,于是欣然同意了这桩婚事。 张严平和杨南生的婚后生活平淡而幸福。尽管二人的工作都很繁忙,但他们仍然珍惜相聚的时光。杨南生经常跟妻子分享自己在科研一线的所见所闻,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张严平则向丈夫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聊起采访中的趣事。夫妻俩在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方面频频切磋,时而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常常谈到忘却时间。这些交流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灵魂更加契合。 作为一名火箭专家,杨南生常常需要去基地出差。每次出差,张严平都会仔细帮丈夫收拾行李,准备好一切所需物品,有时还会在行李中偷偷塞入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杨南生在基地工作时,也会抽空给妻子写信,讲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尽管两地相隔遥远,但书信往来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爱情之花在岁月的沟壑中盛放。 时光荏苒,杨南生一如既往地忘我工作,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张严平深知丈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总是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为他营造安心工作的环境。每当丈夫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张严平都由衷地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杨南生患病离世,撒手人寰后,张严平悲痛欲绝,一度陷入人生的低谷。在之后的岁月里,她常常翻看与丈夫的合影,重温二人相爱相守的点点滴滴。为了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张严平写下了76本日记,记录下与丈夫相恋相守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亡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渐渐地,张严平从悲伤中走出来,她开始领悟到:爱情不会因身故而终结,夫妻俩的灵魂已经紧紧交织在一起,永不分离。她决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活出丈夫所希望看到的模样。于是,她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用心采访报道,讲述普通人的动人故事。同时,她还走上讲台,向青年学子传递科学知识,讲述丈夫的创业故事,弘扬他献身科研的高尚品格。 张严平和杨南生跨越时空的爱情佳话,再次昭示了真爱的伟大力量。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生动诠释了"爱情不问年龄,不问出身,只问灵魂是否契合"的箴言。这对伉俪用执着坚贞的爱情,谱写了一曲冲破世俗藩篱、矢志不渝的赞歌。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09 16:28: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