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被折磨到体无完肤的萧明华,听闻敌人要枪毙自己。突然,抬头说:“我可以招,但我要见哥哥一面!”见完面,接下来的事却让敌人悔不当初。 1922年,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富裕家庭中,萧明华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出生了。因为家境优渥,父母给予了她最好的教育条件,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明华随父母逃难至重庆。在那里,她考入了重庆师范学校,开始了求学生涯。 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便是在后方重庆,日机的轰炸也时常发生。但这并没有影响萧明华对知识的追求,194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师范毕业。 为了追求更高的学问,萧明华只身前往北平,考入了北平师范学院。在那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人——朱芳春教授。 在阅读与思考中,萧明华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1947年9月,经过党组织的考察,她正式加入了朱芳春领导的地下工作小组。 面对萧明华申请参与情报工作的请求,朱芳春郑重其事地告诉她,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一旦暴露身份,等待她的将是监狱和死亡。 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二十多岁的萧明华已经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坚定地表示,愿意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这个决定,注定她要放弃优渥的生活,告别年迈的父母。这个决定,也让这个年轻的生命,走上了一条注定充满荆棘的道路。 从此,这位曾经的大家闺秀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她接受组织的严格训练,学习情报工作的专业技能,为即将到来的任务做着充分的准备。 1949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尾声,但台湾问题成为了新的挑战。组织经过缜密考察,决定派遣萧明华等人前往台湾开展情报工作。 临行前,萧明华连毕业典礼都没有参加。她简单收拾行装,悄然登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开始了她人生最后的使命。 这一天,是1949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码头上朝阳初升。萧明华站在甲板上,望着渐行渐远的海岸线,心中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到达台湾后,萧明华以教师的身份在台湾大学师范学院任教。这个身份很快就得到了当地教育界的认可。 每天清晨,她准时出现在教室,为学生们讲授课程。夜幕降临后,她则开始收集各类军事情报,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为了不引起怀疑,萧明华总是认真备课,在教学上投入大量精力。但繁重的双重工作让她的身体日渐消瘦。 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是萧明华工作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短短一个多月里,她和同志们先后六次成功向组织传递了重要情报。 这些情报为共产党制定对台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每一次传递情报,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随着国民党军队主力被大量歼灭,残余部队纷纷退守台湾。蒋介石在台湾实施了极其严厉的管控措施。 街头巷尾都有便衣警察在监视,检查站遍布各个角落。这让萧明华的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尽管处境危险,但她仍然坚持工作。她迅速联系上其他同志,将手中掌握的最新情报全部传递出去。 有同志提醒她暂时离开,到其他地方避一避。但萧明华拒绝了这个建议。 她深知,一旦离开,不仅会打乱组织的工作部署,还可能连累其他同志。她选择继续坚守岗位。 就这样,萧明华依然保持着往常的工作节奏。每天按时去学校上课,完成教学任务。 1950年2月6日这天,天刚蒙蒙亮,一群荷枪实弹的军警突然闯入萧明华的住所。她被押送到了台湾保安司令部保安处。 审讯室里,敌人轮番对萧明华进行审问。他们想要知道其他地下党员的情况,以及已经传递出去的情报内容。 为了逼她开口,敌人使用了各种残酷的刑讯手段。最严酷的是连续五天五夜不允许她合眼。 每当萧明华快要支撑不住时,就会有人用冷水泼醒她。审讯人员轮流值班,继续逼问。 即便在这样的折磨下,萧明华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 审讯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敌人始终无法从萧明华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情报。最终,台湾当局决定对她采取最后的手段。 敌人立即同意了这个要求,安排了见面。但萧明华的真实目的,是想通过这次见面传递一个假情报。 她告诉敌人,自己愿意配合,但要先见到哥哥。这个看似示弱的举动,实际上是她最后的反击。 见面时,萧明华用巧妙的方式向哥哥暗示了一些误导性的信息。这些信息会让敌人在追查其他同志时走入歧途。 在狱中,萧明华结识了许多和她一样的革命者。这些人虽然身处囚牢,但依然保持着昂扬的革命斗志。 每当有新的难友到来,萧明华都会用诗词安慰他们。她最喜欢的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展现了革命者面对生死的豪迈气概。 狱警听到牢房里传出铿锵有力的诗句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道出了革命者的精神境界。 1950年11月8日清晨,28岁的萧明华被押往刑场。她走得很平静,步伐坚定。
在谋划了两个多月后,17日美国的对华“轮船停靠费”措施终于落地。美国将对停靠其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