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SK是中国首型第三代重型战斗机,1992年首批12架飞抵中国芜湖基地……飞行小时数提高到100小时就有很多人喊受不了。 这事儿看着挺矛盾。空三师九团顶着“王牌部队”的光环,拿着全国最贵的进口装备,结果连基础训练都撑不住场子。林虎当年拍板买苏-27SK的时候,估计没想到最大的障碍不是飞机性能,而是自家飞行员和后勤的"水土不服"。那时候咱们总说"武器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可现实偏偏打了脸——再好的战斗机,落在不会用的人手里也就是个摆设。 飞行员的抱怨特别有意思。飞惯了二代机的老司机们,突然坐进苏-27SK的座舱,就跟拖拉机司机开上方程式赛车似的。俄罗斯教官教得直挠头,咱们飞行员学得满头汗。不是说技术底子差,关键是训练理念隔着代差。苏联飞行员每年200小时打底,咱们的尖子部队才勉强够着人家脚后跟。更逗的是,当时有人提议搞"突击特训",结果发现飞机比人还娇气——苏-27SK的AL-31F发动机寿命才900小时,哪经得起天天折腾。 后勤这块更是现了原形。俄方给的维护手册像天书,换个零件得等莫斯科发货。有次演习前夜,机械师发现雷达散热系统漏液,仓库里翻遍都没备件,最后硬是拿歼-8的零件改了个山寨版凑合。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把苏联专家看得直摇头。更离谱的是,连清洗剂都要进口,国产替代品直接腐蚀了飞机蒙皮。花2.7亿美元买来的"空中利剑",愣是养成了吃金兽。 但最该反思的还不是技术问题。空三师九团作为军委直属的"御林军",享受的待遇够顶级了吧?可特殊待遇反而成了双刃剑。优先拿新装备不假,但配套的培训体系、保障链条、战术革新全在裸奔。就像给小学生塞了本博士论文,背得滚瓜烂熟也搞不懂量子力学。当时空军高层有个误区,觉得只要把好飞机塞给王牌部队,战斗力自然水涨船高。结果王牌飞行员开着三代机,战术思维还停留在拦截侦察机的层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件事在《日落共青城》这本书有记载,军迷朋友可以去看看,印象中里面提到空2师装备苏27后表现出色,所以十几年后从俄进口24架的苏35SK也装备该师,不过年代早已不同,苏式战机已经落后于时代,王牌中的王牌空2师连装备J 10 C的一般部队也打不过了[捂脸哭]所以苏35已经被边缘化了。
8837569
30年前的事……要不说说现在怎么样了?
用户10xxx25 回复 04-14 12:18
那能告诉你
秋天的回忆
主要是鹅文,都没谁懂的语种
习惯孤单 回复 04-14 16:16
不懂了吧,80年代以前整个军工系统俄语是必修课
习惯孤单
空军当年跟世界脱节了太久了,刚开始不适应很正常
real.madrid
南京军区空三师九团,现东部战区空军歼击机第9旅,驻安徽芜湖湾里机场,著名的王海大队就是出自该旅,空军首支列装歼20的歼击机旅
北伦敦上空的双头鹰
用(连歼10C都打不过)在语言上不怎么符合逻辑,歼10C可是国内连续三年拿过空对空的金头盔机型
侯鹿
然后空三师完孽海航[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胡柚2010
当年芜湖大街经常看到俄罗斯大妈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