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结束了晨练并回到家中,享用过热气腾腾的早餐后,他穿好外套,骑上自行车,告别妻子前往一场关键的学术会议。临行前,他叮嘱妻子说:“外头很冷,你就别出门了。”这一句话成了夫妻二人的临别遗言,因为从那刻起,陈彪便人间蒸发,再无音讯。 陈彪这人,说普通也普通,说不普通也不普通。1923年11月23日,他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老爹陈体诚是个民国时期挺有名的工程师。小时候受家里影响,陈彪对科学那叫一个着迷。1941年,他考上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学的是土木工程。结果1942年,老爹生病去世,家里经济一下垮了,他没办法,转去成都金陵大学改学物理。1946年毕业后,他在台湾大学教了段时间书,1947年又回金陵大学接着搞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始钻研太阳物理学。 那时候条件差得要命,物资紧缺,啥都得自己动手。陈彪和同事们硬是靠着一股子干劲,建起了国内第一个太阳物理观测站。没啥高科技设备,全凭手艺和脑子,一步步摸索。他研究太阳的活动规律,搞清楚了不少以前没人弄明白的事儿。经过几十年苦干,他在太阳物理学这块儿做出了大贡献,1980年顺利当选中科院院士。那会儿,他已经是科学界的顶梁柱了,谁也没想到后面会出那么大的事儿。 1993年11月10日,陈彪有个重要的学术会议要参加,在南京大学,主题是“天体物理力学”。那天早上,他照常起床,吃完早饭,收拾好东西就出门了。骑的是他那辆老自行车,带着一堆资料,打算去会场。出门前,他还特意跟妻子说了一句:“今天冷,你别出门了。”说完就骑车走了。那条路他熟得很,北京东路,平时骑个十多分钟就到。可那天,会议都开始了,他人却没影儿。同事们等得着急,打电话回家问,妻子说他早就出门了,大家心里一下就慌了。 当天就有人报警,警方赶紧出动,沿着北京东路查了个遍。路边摊贩、行人,能问的都问了,可没人见过陈彪。那天雾大,能见度低,找起来特别费劲。南京大学的师生也急了,分头在学校附近喊他的名字,找了半天啥也没找到。有人在路边捡到一顶毛帽,但没法确定是不是他的。几个小时过去,陈彪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这事儿一出,马上炸了锅。警方加派人手,连警犬都上了,沿着北京东路来回搜。玄武湖边还拉了渔网,想看看是不是掉水里了,结果啥也没捞着。紫金山那边,志愿者也去山上找,翻遍了灌木丛,还是没线索。陈彪的家人急得不行,天天拿着他的照片满街跑,见人就问,眼都哭红了。科学界也乱了套,紫金山天文台的同事停下手头活儿,开会商量咋办。国际上的同行听说后,都寄信过来表示震惊,信堆了一桌子。 报纸上很快登了寻人启事,陈彪的黑白照片印在上头,旁边写着“寻找失踪院士”。全国上下都关注这事儿,警方查了几百条线索,车祸、绑架啥的都想了一遍,可就是没头绪。1994年6月,江苏省委还专门发了通告,天文台也通过中科院和公安厅到处求线索。有人说在乡下见过像他的人,可一查又不是。时间拖得越长,希望越小,他的自行车、衣服,连个纸片都没找到。 搜寻整整搞了好几个月,慢慢就没那么大动静了。陈彪的家人还守着那个家,屋里的荣誉证书落了灰,挺让人心酸的。科学界这边,他的学生接着干活,把他的研究成果传下去。观测站的设备没停过,天天记录太阳的数据。可他到底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民间各种说法都有,有人猜是意外,有人怀疑有啥内幕,但没一个能证实。这事儿就这么成了个大谜团,挂在那儿没人解得开。
1993年,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结束了晨练并回到家中,享用过热气腾腾的早餐后,
历史有小狼
2025-04-14 00:52: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