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实际利益上,都应该对诸葛亮大加赞扬? 首先,魏国灭了蜀国

风城春史呀 2025-04-14 11:23:53

晋朝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实际利益上,都应该对诸葛亮大加赞扬? 首先,魏国灭了蜀国以后,晋继承魏,蜀就不再是敌国了,而是自己国家的一部分。为显示其正统性及争取民心,晋国朝廷刻意要对原蜀国官员表达重视,不能让前蜀国感觉受歧视。这个有点像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因此,对蜀国认可的人物如诸葛亮,不仅不去诋毁,反而往往要去拔高。诸葛亮在其最后两次大规模北伐中,均败于司马懿。晋廷认可诸葛亮,无形中又可以抬高司马懿,为其篡魏的合理性增添支持。 其次,如果说三代不可信,管周太久远,孔明则真就让此世人看到圣人为政是什么景象。国君败丧,士少民乏,受命危难,却能以残蜀凌强魏。独掌大权却能上下同心,君臣恩若父子,屡次出征不虞后方。连年征伐,屡屡兴兵百姓亦无大怨。且一心复汉,矢志不渝,堪称臣道楷模,即使与魏国有基于现实利益的尖锐矛盾,也足矣使作为魏晋统治者的士人集团心折,这就是从理想到能力的全方位碾压。曹操在灭了袁绍以后,还隆重祭奠袁绍,充分认可袁绍。 当然,以上考虑还是基于晋已经灭了蜀。假如晋蜀尚在对决中,晋廷就不会认可诸葛亮了。尤其是如果诸葛亮未死,更不会得到晋廷的认可。诸葛亮有大局观,他提出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他提出的观念在三国当时是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所以他不仅得到蜀国的认可,同时也得到晋国的认可。在有诸葛亮自身的人格魅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品高尚,不论蜀国人还是晋国人都对其信服,盲从其观点。而且诸葛亮是人臣楷模,哪个统治者不希望有诸葛亮这样的臣子呢?司马炎本身就得国不正,自身能力又差点意思。 虽然自己的位子源于司马懿,但是显然他不希望自己的臣子们都学司马懿。心虚使然,只能狂吹诸葛亮,为了让他的臣子们都向诸葛亮学习,后世统治者也是同样的,当然都希望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所以诸葛亮的光环会被不断叠加,根源是其人品和站队。另外,晋国的开国皇帝叫司马炎,而司马炎的太子叫司马衷。而就司马衷的脑子而言,辅政大臣托孤大臣是学习诸葛亮好? 还是学习自己爷爷好。阿斗再菜,但怎么看脑子也比司马衷强。而且司马炎一看周边一圈大臣。从叔祖到八公,改朝换代没一个发声的。因此诸葛亮就更稀缺了。历朝历代都会受皇帝册封,因为儒家本身就是统治者合法性的依据,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嫡传后代自然也就成了合法性的代表,不利于统治者合法性的,再贤再明都没人搭理你“法统”以现代眼光看难以理解,但它正是古代儒家学者为了迎合统治者所建立的一套哲学理论。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这个外患,司马家要想篡曹魏的权势必登天,简直就是抢班夺权的大恩人。因此司马家从感情上对诸葛亮是非常感激的,这种感情也就在各种文件中被记载下来了。同时司马家在魏国的地位与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是相似的,都是以外姓权臣独掌大权。树立诸葛亮伟光正的形象就是在为权臣这个群体树标杆,告诉天下人,权臣都是好人,都在为国家辛劳。而篡位这事儿势不得已,为了天下百姓亿万苍生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晋朝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实际利益上,都应该对诸葛亮大加赞扬。

0 阅读:60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