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闻讯赶来,见四下无人,迅速解开陆小曼的衣扣,眼前的场景令她惊愕不已,忍不住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1965年春天,上海华东医院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62岁的陆小曼躺在白色床单上,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她身上插着氧气管,胸口随着呼吸艰难起伏,肺气肿和哮喘像两把生锈的锁,牢牢扣住这个曾经风华绝代的女人。 临终前她反复念叨着要和丈夫合葬,可这最后心愿注定落空,徐家长子徐积锴斩钉截铁地回绝:"她不配。" 徐家人对这个儿媳的厌恶由来已久,早在40年前那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上,徐家老爷子没露过面就能看出。 当陆小曼穿着巴黎定制的婚纱走进礼堂时,证婚人梁启超当众训斥的证婚词,像盆冷水浇透了整场喜宴,往后的年月里,徐家人始终认为就是这个挥金如土的女人害死了徐志摩。 1931年深秋,诗人为了赶回上海给妻子送钱,搭上那架要命的邮政飞机,在济南郊外的开山化作青烟。 徐家人至今记得,出事前半个月陆小曼还在催债般要钱,逼得徐志摩四处兼职教书,连件像样的长衫都舍不得买。 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踏进太平间时,鼻腔里充斥着福尔马林的刺鼻味道,她解开陆小曼的寿衣,露出补丁摞补丁的绸布衫,棉袄里的棉絮东一簇西一团地钻出来,活像被人扯烂的旧棉被。 再细看那张灰败的脸,牙床黑黄萎缩,嘴角残留着没擦净的药膏,哪里还找得到当年名动京沪的交际花模样?翁香光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喉咙里滚出句冷笑:"凉薄之人终究没好下场。" 这话含着30年的怨气,当年翁瑞午为供养她,把祖传的明清字画当白菜卖,自家孩子上学都凑不出学费。 最困难时他凌晨3点去码头扛大包,就为给陆小曼买止痛的吗啡针,1953年上海米价飞涨,曾经被称为推拿名医的他竟偷偷去黑市卖血,换回半袋白面给陆小曼蒸馒头。 可等翁瑞午病得下不来床,陆小曼连碗热粥都没给他端过,最后时刻还是翁香光从厂里请假回来送终。 徐家人把陆小曼当扫把星,翁家人视她作吸血虫,两边都恨不得把她从族谱里抠掉,殡仪馆的骨灰存放处,写着"陆小曼"三个字的陶罐在架子上积了20年灰。 直到1988年清明,她远房侄子实在看不下去,才在苏州东山找了块巴掌大的墓地,青石碑上就刻着"先姑母陆小曼"6个字,连张照片都没镶,倒像是生怕别人知道墓主是谁。 要说陆小曼这辈子没半点值得称道,倒也不尽然,50年代她硬撑着病体加入上海中国画院,那些被熏得发抖的手,居然还能画出灵动的花鸟。 有幅《寒梅图》在文物商店标价二十块,挂了大半年才被个退休教师买走,后一次住院前,她蜷在病房床头画自画像,炭笔在纸上打颤,画出来的人影模模糊糊,倒像团化不开的墨渍。 可这些零星光彩,早被岁月磨成了灰烬,老邻居记得她晚年常披着破棉袄坐在弄堂口,逢人就念叨徐志摩的诗,说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时,浑浊的眼珠会突然发亮。 小青年们当她疯婆子,却不知这蓬头垢面的老太婆,当年穿着香云纱旗袍往戏台上一站,能让半个上海滩的报纸争相报道。 陆小曼咽气那日,医院走廊静得能听见输液管滴答声,翁香光给她换寿衣时,发现贴身口袋里藏着张泛黄的信纸,上头是徐志摩遒劲的字迹:"龙龙:我的肝肠寸寸的断了..."这是当年《爱眉小札》里的句子,纸角早被摩挲得起毛边。 她把信纸对折塞回原处,心想这女人到死都活在自己编的梦里。 要说可怜,陆小曼确实可怜,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她戒了3年,戒断反应发作时用头撞墙,把额角磕出鸡蛋大的包。 50年代物资紧缺,她拿徐志摩的手稿当废纸,跟菜贩子换过两斤土豆,可要说可恨,她也真可 恨,翁瑞午临终咳血,她嫌脏不肯近前,等徐家送来抚恤金,她转头就去黑市换了进口止痛片。 如今苏州东山墓园里,陆小曼的衣冠冢夹在两棵歪脖子松树中间,清明偶尔有人放束野花,也不知是哪个看过她画作的陌生人。 倒是徐志摩海宁老家的墓修得气派,汉白玉碑上刻着《再别康桥》的诗句,前来凭吊的游人总要问:"旁边怎么没见陆小曼?"守墓人便摆摆手:"徐家人不让合葬,说是晦气。" 当年十里洋场的红玫瑰,终究成了墙上的蚊子血,那些惊世骇俗的爱情、纸醉金迷的过往,连同她最在意的身后名分,都跟着殡仪馆丢失的骨灰,散在1965年料峭的春风里。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陆小曼晚年生活揭秘:名媛凋零背后的悲凉真相》,《新民晚报》,2018年5月12日。)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