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柴春泽回绝了父亲给他搞到的招工名额,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的口号,而他也因此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那么他后来有没有兑现承诺?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柴春泽祖籍河北,后因父亲工作调动,才到了内蒙古赤峰,并入读赤峰六中。 柴春泽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众,他不仅成绩优异,还很有领导能力,再加上又是“红五类”出身,所以他不光在学校里是风云人物,还在被选为市红代会副主任,经常作为赤峰六中的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然而就在柴春泽频频上台发言的时候,红代会的领导找他谈话了。 原来当时正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第三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广阔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赤峰六中的学生却不积极。 原来在学生中有传言说,柴春泽是为了不下乡,才刻意巴结领导。还有学生说,要是柴春泽不下乡,那他们也不去。 这些流言蜚语也传到了柴春泽的耳中,所以他早已做好了带头下乡的准备,于是在和领导谈完话后,他立刻背着行李卷,到条件最艰苦的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下乡插队。 下车后,柴春泽所见即荒凉,大片的盐碱地上寸草不生,社员住在破旧的茅草棚里,能吃的食物只有玉米饭泡盐水,而知青们住的环境也和农民们一样,睡的是冷炕,吃的是冻得梆硬的玉米饭。 生活的艰苦让初来乍到的知青们叫苦不迭,纷纷给家人写信求助,希望能早一点调回城里。 几个月后,柴春泽收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告诉他,已经帮他弄到了招工指标,并帮他在工厂找好了工作,要他赶紧动身回城。 原来柴春泽的父亲是抗日老兵,建国后被安排到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爱子心切的他担心儿子吃不了农村的苦,所以托关系帮他弄了个招工指标。 没想到,柴春泽却一口回绝了父亲,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的口号,同时他还在信中批评父亲,身为一名老党员,所提的建议悖于党的利益,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也为了动员更多的知青到玉田皋来插队,柴春泽就在知青点的广播站宣读了他写给父亲的家书,没想到这封家书在公之于众后,立刻被刊登在了《辽宁日报》和《人民日报》等重要刊物上,而他那句“扎根农村,奋斗60年”的口号也瞬间成为了全国知青学习的金句名言。 柴春泽在成为全国闻名的知青楷模后,不仅要以知青代表的身份到市里或者省里参加大会并发言,还要受邀到各知青点去做演讲,而全国各地写给他的信,从1972年到1976年间更是积累了7麻袋之多,而柴春泽也总是挤出时间给这些有困惑需要帮助的知青们回信,鼓励他们要在农村干出一番新天地。 最辉煌的时候,柴春泽还被选为中日友好代表出访过日本,不过柴春泽最热衷的还是要改变玉田皋贫穷落后的相貌。 玉田皋缺水,他就带着村民挖沟修渠,从玉田皋上游的水库引水,既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还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让农民的收成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后,柴春泽还通过不断向农业专家取经和反复实践,将1千多亩旱地和盐碱地改造成了高产的水稻田,这样一来不光让村民们吃上了热乎乎的白米饭,还让玉田皋变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 1976年冬,正带着社员与天斗与地斗的柴春泽却受四人帮的牵连被关进了监狱。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柴春泽一方面为自己申冤,另一方面也利用有限的条件坚持学习和阅读,甚至他还和一位狱友学会了珠算。 1979年12月,柴春泽被无罪释放,然而此时的他既回不去农村,在城市里也难找到工作,可以说这是他最灰暗的一段时光,好在他的女友刘立新一直对他不离不弃,所以他们不久后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刘立新和柴春泽都在玉田皋插过队,所以结婚后两人又回了一趟玉田皋,结果乡亲们并不因为柴春泽蹲过监狱而冷待他,反而大家对他一如既往的热情,甚至一位老大妈得知他无罪释放后,竟拉着他的手高兴地哭了起来。 受到感动的柴春泽决定留在农村,于是他在一家公社的砖厂和还没能返城的知青们干起了烧砖的工作,只是这个知青点在2个月后就被撤销,而柴春泽也在领导的关心下获得了平反,并被招回了赤峰市。 当时高考已经恢复,待业在家的柴春泽为了改变命运,又全力以赴地备战高考,并顺利地考上了内蒙古电视大学,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并被多次评为优秀教师。 如今,柴春泽已经退休,由于割舍不下知青时期的情缘,他建立了一个信息网站,用来联络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在得知玉田皋的粮食卖不动的消息后,他便让村民成立了加工厂,而他则通过网络代为售卖。 有人和柴春泽开玩笑,你要扎根农村60年,你怎么跑回城里来了?柴春泽笑着说,别看我人不在那里,可我的心从没离开过。
父亲离世那年我才11岁,伯伯,叔叔,姑姑来了一屋子人,父亲兄弟姐妹九个,都到齐了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