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脱钩后,美国航母舰队成了中国最大的军事威胁,而央视突然公开讨论如何击沉航母,这背后有什么深意?要是美国真敢对华动武,解放军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瘫痪一支航母战斗群? 中美贸易脱钩后,美国航母舰队在亚太地区的频繁游弋成了中国不得不直面的军事压力。就在美军不断用“自由航行”试探底线时,央视军事频道近期罕见公开探讨“如何击沉航母”,这看似硬核的战术解析背后,实则藏着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既亮明反制能力,也暗藏以战止战的战略克制。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今年3月窜访亚太时,曾在菲律宾放言要“维护西菲律宾海的自由”,这种殖民主义话术本质是为航母介入铺路。 而央视选在此时亮剑,特意重播2005年美军击沉退役“小鹰”号航母的实验画面:这艘8万吨级巨舰被持续轰炸25天才沉没,画面细节既展现了航母抗打击能力的恐怖,也暗含另一层深意——中国完全知晓击沉航母的技术门槛,却也做好了最坏打算。 解放军手中的“航母杀手”早已不是传说。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射程2400公里,能以10倍音速穿透大气层,在末端以6G过载变轨俯冲,专门针对移动中的航母甲板;射程3750公里的东风-26更能覆盖关岛以西所有海域,被美军称为“关岛快递”。 这些导弹并非单打独斗,而是融入“北斗卫星定位+无人机蜂群侦察+潜艇前出警戒”的立体作战体系。 2023年环台军演中,东部战区曾演示过12架无人机编队锁定模拟航母目标的场景,正是这套体系的缩影。 但真要瘫痪一支航母战斗群,代价绝非数字那么简单。以美军“尼米兹”级航母编队为例,其外围有“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宙斯盾”系统构建300公里防空圈,中层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发射的“标准-6”导弹负责150公里内拦截,内层还有“海麻雀”导弹和“密集阵”近防炮死守3公里范围。 要撕开这三层防御,解放军需在10分钟内发射至少50枚反舰导弹,其中20枚是携带电磁脉冲弹头的诱饵弹,专门瘫痪敌方雷达,15枚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17)执行致命一击,剩下的常规导弹负责补刀。 这种饱和攻击的直接成本超过10亿美元,相当于一艘055型驱逐舰的造价。 更严峻的是人员伤亡风险。美军“福特”号航母搭载的40架F-35C隐身战机,能在600公里外发射AIM-120D导弹,对我军预警机和轰炸机形成威胁。 2022年南海对峙中,美军舰载机曾逼近我海南岛200公里,这种实战化试探早已证明,现代海战中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更关键的是,美军《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将航母列为“核威慑载体”,一旦遭受重创,不排除动用B61-12战术核武器进行报复,这种“双风险”迫使中国必须将作战方案精确到毫米级。 央视的讨论,本质是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舆论延伸。在南海,美济礁、渚碧礁等岛礁已部署红旗-9B防空导弹和鹰击-12反舰导弹,配合岛上的雷达站和歼-16战机,形成半径1500公里的“区域拒止圈”,相当于在南海画了个“航母禁区”。 2024年中俄伊“安全纽带”联合演习中,三国舰艇曾模拟对“敌方航母”进行联合侦察,这种跨区域协同正在重塑亚太军力平衡。 就连美军内部报告也承认,中国海军在第一岛链内的导弹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3.2枚,远超冷战时期的北约防线。 回顾历史,1982年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用“飞鱼”导弹击沉英军驱逐舰,靠的是单点突袭;而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具备卫星预警、电磁干扰、多层拦截的立体化航母战斗群。 这种差距迫使解放军必须打造“侦察-打击-评估”的闭环体系:天上有高分系列卫星每10分钟扫描一次南海,海里有093B型潜艇在水下400米静默巡航,空中有歼-16D电子战机随时准备压制敌方雷达,水面舰艇则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目标参数。这套体系的任何一环被突破,都可能导致整个作战计划功亏一篑。 当前美军11艘现役航母中,只有4艘能随时投入战斗,“尼米兹”号因核反应堆故障已返港大修,“卡尔·文森”号因水兵感染新冠减员30%,这种高强度部署早已让美国海军不堪重负。 而中国通过在吉布提建立保障基地、与俄罗斯共享反导预警数据,正在构建“反航母战略缓冲区”。 央视此时揭开“击沉航母”的技术面纱,既是对美国“秀肌肉”的回应,也是对国内的一次国防科普——我们从不崇尚战争,但也绝不惧怕战争。
如果美国只是因为中国有500至600枚核弹头,美国有5000多枚核弹头,就敢对中
【8评论】【6点赞】
暴风雨
中国不会惧怕美国的,中国应该担心的是拉帮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