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则栋:乒坛三冠王,让中美关系缓和,毛主席夸赞:有点政治头脑......
上世纪六十年代,乒坛还没有“大满贯”的说法。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的乒乓球技术,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涌现出了一批体育明星。其中,庄则栋是最为耀眼的一位,他曾连续三次拿下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是名副其实的“一代球王”,被尊称为“三冠王”。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乒乓球成为了我国体育项目中最早与世界体育强国“对话”的长项。一代乒坛名将庄则栋,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成长起来的。
庄则栋生于1940年,从9岁时就开始练习乒乓球。五十年代中期,十六七岁的庄则栋就凭借中近台两面攻打法,在北京市少年男子单打比赛中崭露头角。1958年3月,庄则栋被选入北京市专业乒乓球队,同年又入选国家青年队。
之后,庄则栋的乒坛生涯渐入辉煌。1959年12月,庄则栋在斯堪的纳维亚国际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与同伴一起获得了男子双打冠军、男子团体冠军,一连捧回了好几个冠军。这次凯旋后,庄则栋进入了国家队。
进入六十年代后,庄则栋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国家运动健将,是国家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庄则栋最辉煌的时期,是1961年至1971年,期间,他先后参加第26、27、28、31届世乒赛,曾经三次蝉联男单冠军,成为我国首个在世乒赛荣获“三连冠”的运动员。
当然,没有任何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哪怕在某一方面具有天资。庄则栋的冠军,就是拼出来的。
1955年冬天,北京少年宫准备成立乒乓球队。庄则栋去参加考试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不过,庄则栋并不死心,他软磨硬泡,辅导老师只好“妥协”——让庄则栋与被录取的队员比试。
当时,辅导老师有心让庄则栋知难而退。哪知道,那些队员们上来一个输一个,接连败在了庄则栋手下。结果,辅导员破格收下了庄则栋。
少年时的庄则栋,就是个拼命三郎,素有“小老虎”之称。为了锻炼出标准的击球姿势,庄则栋即便是在休息时间,也会坐在床边对着镜子挥臂,常常一练就是数千次。除了对镜挥臂,庄则栋还经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坚持训练,没有对手,他就在星期天的时候对墙击球。
1956年夏,一场大雨从天蒙蒙亮,一直下到傍晚,依然没有停歇的迹象。教练觉得,这场大雨可能要让当天的训练泡汤了。结果,庄则栋还是顶风冒雨,淌着没膝盖的积水来到了少年宫。看着如同落汤鸡一般的庄则栋,教练感慨到:“这孩子,什么也挡不住你啊!”
要知道,对于一名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能达到这种自律的程度,说明他是从骨子里痴迷乒乓球这项运动的。
成为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后,庄则栋的训练更加刻苦。当时,大家周一到周六连续训练六天,周日休息。不过,庄则栋回家后,总会在周日晚上七点前返回训练场,往往比别人多练一晚上。
超强度的训练,也使得庄则栋的饭量惊人。上世纪六十年代,营养品、维生素之类的东西还比较少,运动员的体能只能靠吃饭来补充。据队友回忆:
“庄则栋在国家队能吃是出了名的,胃口特别好,饺子能吃一百多个,馒头能吃几十个。”——周树森
用庄则栋自己的话来说:“吃得动才练得动。”当然,我们离那个时代稍远,尤其是不太了解那个时代的运动员。乍一听庄则栋的饭量,实在是有些吓人。但事实上,这从侧面反映了庄则栋是真的在玩命训练!
除了训练认真、成绩出众,庄则栋给周围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性格开朗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这位乒坛明星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乒乓外交”的关键人物。
庄则栋那一代人,经历过冷战,对抗美援朝也有更切身的感受。庄则栋接连在世界大赛中赢得冠军时,中美尚未建交。所以,中美两国的运动员之间,也几乎见不到任何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