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国军师长王劲哉将汤恩伯派来的副师长枪杀后,率部北渡长江进入湖北沔阳,渡江前他对着天空连开三枪,说:“发展势力,扩充地盘,独立抗战”。 1938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128师来到了长江北岸的沔阳,他们的统帅王劲哉刚刚在南岸处决了汤恩伯派来的副师长。 参加武汉会战前,第128师曾是一支装备精良、战力不俗的军队。但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这支部队在汤恩伯的指挥下损失惨重,最终只剩下一千余人。 汤恩伯对这支桀骜不驯的部队采取了高压政策,不仅停发军饷,更是屡次设计打压。 然而,沔阳的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这里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活动区域,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力量在此盘踞已久。同时,日军也虎视眈眈,多支地方武装割据一方。 128师刚到沔阳时,首先选择在杨林尾的太阳垴驻扎。当地已有县自卫大队驻守,由原川军一团团长周兴担任指挥。 两支武装力量的并存必然产生矛盾。但周兴深知128师的战斗力,选择了暂时忍让。 王劲哉很快意识到,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仅靠现有的一千余人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多的兵力,更大的地盘,更强的影响力。 王劲哉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筹划着自己的势力版图,着手准备扩充军队。他既要防备日军的进攻,又要提防国民党的打压,还要应对共产党的影响。 1939年初春,沔阳地区的军事格局迎来了重大转变。王劲哉开始了他扩充势力的第一步行动,目标直指周兴的部队。 深夜里,128师派出不到一个营的精锐力量,对驻扎在彭场的周兴部队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打了周兴一个措手不及,128师一举俘获了大批士兵。 战果的取得让王劲哉看到了扩张的希望。随后,他又派出83名敢死队员,在丁字桥、谢家湾等地与周兴残部展开激战。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周兴溃败而逃。这场胜利为128师带来了一千余人的兵力补充,大大增强了部队实力。 战事的胜利传到共产党那里,引起了他们的高度关注。中共天汉工委的负责人童世光专程前往仙桃,与王劲哉商讨合作事宜。 共产党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将他们掌握的一千余人武装编入128师,但要求这些人马受编不受调。这个提议正中王劲哉的下怀。 在共产党的支持下,128师的扩张速度快得惊人。王劲哉开始围剿和收编沔阳县内的各路杂牌武装,军队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解决部队给养问题,王劲哉建立了军政一体的管理体制。 当地百姓看到128师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纷纷支持这支部队。数以千计的青壮年主动应征入伍,为128师注入了新鲜血液。 共产党的支持还体现在军事训练和政治工作上。他们派田任秋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帮助128师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工作体系。 同时,共产党还派遣了一批干练的共产党员,协助王劲哉处理军政事务。这些人才的加入,大大提升了128师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短短几个月时间,128师就从最初的千人部队发展成为拥有三万余人的劲旅。他们的势力范围也从沔阳扩展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等地。 这支部队的快速壮大,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密切关注。日军开始加强对该地区的侦查,国民党也派人暗中观察形势发展。 128师的崛起改变了沔阳地区的力量对比。这支部队的存在,不仅牵制了日军的兵力,也影响着国共两党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布局。 到1940年初,128师已经成为沔阳地区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他们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拥有充足的给养和补给。 随着势力的扩大,王劲哉的统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开始在控制区内推行严格的军政一体制度,要求军民都必须服从师部的统一指挥。 国民党看到王劲哉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改变了之前的打压政策。军事委员会将128师的指挥权从汤恩伯手中转到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并补发了三个月的军饷。 原本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128师的抗日立场也逐渐动摇。 在一次重要战役中,面对日军的进攻,128师一反常态地选择了撤退。这种态度的转变让当地百姓深感失望,也影响了部队的声誉。 与共产党的关系恶化在1940年春天达到顶点。128师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团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史称"竹桥事件"。 这次冲突不仅打破了双方的合作关系,更暴露出王劲哉对权力的执着。他开始清除部队中的异己力量,甚至对持不同意见的部下采取极端手段。 面对日军的威胁,共产党依然试图挽救这段关系。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人专门致信王劲哉,希望能够重建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1942年,日军准备对128师的驻地百子桥发动进攻。李先念得到情报后,立即派人通知了王劲哉,帮助128师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然而局势的发展并未因此好转。日军加大了对128师的围剿力度,投入了数倍于128师的兵力,意图彻底消灭这支部队。 曾经的旅长古鼎新背叛了部队,带着重要情报投靠了日军。这次叛变为128师敲响了丧钟。 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失去了共产党支持的128师逐渐陷入孤立。最终,这支曾经战功赫赫的部队在日军的围剿中全军覆没。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