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一边给股东分红回购,一边大手笔投AI,这平衡做得挺到位 腾讯2025年的资本支出和股东回报安排,本质上是在短期回馈与长期布局之间走钢丝。 从财报数据看,今年1210亿港元的总股东回报虽比去年少了230亿,但放在腾讯历史上仍是第二高位可见管理层没打算让投资者寒心。而资本支出在去年767亿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表面看是利润承压的矛盾实则藏着对行业变局的深刻判断。 先说股东回报这头。腾讯这几年回购力度一年比一年猛,从2021年的26亿到2024年的1120亿简直像开了加速键。 今年一季度单季就回购171亿稳稳坐上港股回购王,但节奏明显更克制。贸易战闹得最凶时,市场等着看腾讯会不会像以前那样单日砸10亿、15亿救市,结果人家每天就5亿、6亿地匀速买,偶尔还停一天。 这种“不慌不乱”挺有意思,既用真金白银稳住股价,又没被短期情绪带偏节奏毕竟兜里的钱还得留着干大事。 再看资本支出这头,乍一听今年预算中位数900亿,只比去年涨17%好像不算激进。但别忘了去年四季度单季就花了365亿,主要砸在GPU采购上,这种突发性支出本就不可持续。 按正常节奏算今年实际投入可能达到1100亿,相比前几年500~550亿的年均水平,几乎翻了一番。对过去几年勒紧裤腰带的腾讯来说,这已经是近十年少见的大手笔。 为啥突然舍得花钱? 因为AI这关实在绕不过去。字节2025年砸1500亿、阿里未来三年投3800亿,都是奔着AI基础设施去的。腾讯虽然没喊出那么大的口号,但方向很明确:别人花钱搞硬件卖服务,咱就把钱花在自家业务上。 微信要接入元宝AI助手,游戏得用AI优化开发,广告系统靠AI提升精准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用在刀刃上的投入。举个例子,去年四季度突然暴增的GPU采购,就是为了给AI模型训练和云服务打底子,这钱不花未来可能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最关键的是,腾讯管理层看得很透:AI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像当年微信那样能重构行业生态的机会。想象一下,未来如果有个超级智能体成了用户交互的核心入口,传统搜索、应用商店可能都得靠边站,这种级别的变革哪家巨头敢掉以轻心?现在多投点钱就是为了在这场“终极竞争”里占个好位置。 虽然元宝刚上线时被吐槽“胡言乱语”,但这事的重点不是技术有多完美,而是微信这个超级场景给AI提供了多大的落地空间,这才是腾讯的隐性优势。 当然,平衡术不好练。一边要维持1200多亿的股东回报,另一边要掏出近千亿投AI短期利润肯定会承压。但从现金流看,腾讯2024年自由现金流还有1500多亿,家底够厚撑得起这种“双线作战”。 更重要的是,管理层没被市场情绪牵着走:该回馈股东时没手软,该砸未来时不犹豫,这种清醒在资本市场挺难得。 说到底,手里的钱怎么花考验的是战略眼光。腾讯这一步其实走得很稳:既没像有些公司那样为了短期股价把钱全撒出去回购,也没为了跟风AI把股东回报砍得太狠。 在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之间找平衡,靠的就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和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钱要花得让股东看得见回报,更要花得让公司在五年后还有竞争力。这种“老到”的拿捏,或许才是腾讯穿越周期的关键。
腾讯一边给股东分红回购,一边大手笔投AI,这平衡做得挺到位 腾讯2025年的资
王老渣
2025-04-17 13:27: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