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宣城市 西晋(281年)太康二年析丹阳郡一部设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郡、州一级存在(世人称之为南豫州)。 开皇九年(589年),废郡设州。更名为宣州。宣据《韩诗传》的释义为“显”的意思。后在宣城和宣州的名称之间屡有反复。北宋时改名为宁国府,直至民国初设立宣城县。 2000年6月,设立地级宣城市。 1:宣州区 汉属宛陵县(因该地处于宛溪之畔,陵阳山侧,故名宛陵),隋首置宣州。1987年撤宣城县建宣州市,2000年撤市建区。 宣州区因谢眺在此居官时,多有诗作传世。后世李白尊宠谢眺,在诗中多次提及宣州,使得宣州名声大震。 宣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上多位名人与宣州有交集〈李白,谢眺,范晔,文天祥,梅尧臣,陈毅,粟裕等〉。 2:宁国市 因其县治处于宁国乡而得名(寓意取《易乾卦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公元208年,东汉孙权首设宁国县。 秦,汉属宛陵县,孙权208年析宛陵县一部设宁国县。南宋设宁国府,直至民国初废府为县。1997年撤县设市,2001年由宣城市代管至今。 宁国市以丘陵山地为主,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山核桃在农业生产中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78%),林业经济发达。 宁国市工业经济发达,常年居于安徽省各县市前列。其中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参观和旅游。 3:广德市 汉成帝时,封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于此置广德国(寓“皇恩浩荡,帝德广大”之意),东汉末年,孙策平定此地,后来,孙权设广德县。 汉属宛陵县,孙权首置广德县。明初,设广德府。清改广德州。民国初,降州为县。2019年撤县设市。 广德市位于皖南山地向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和江苏省,浙江省两个经济强省接界,是三省通衢之地。 广德市经济发达,属于综合实力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投资潜力百强县。 4:郎溪县 原名建平县,民国时因与热河省的建平县(今辽宁朝阳市)同名,改名为郎溪县。 因该域有朗川河,(相传有郎姓人家居住于此,俗称“郎溪”),所以取名郎溪县。 汉属故鄣县,三国属广德县。公元988年,宋太宗时,因国家初平天下,国泰民安,置建平县。沿袭千年,民国初,改名郎溪县。 郎溪县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乡。 5:绩溪县 县域有二溪,乳溪与徽溪(今翚溪河),二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 秦属歙县。隋属海宁县。唐朝永德二年(766年),首置绩溪县。沿袭一千余年,2001年,属宣城市。 绩溪县属古徽州六古县之一,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绩溪县是油菜之乡,小黄牛是其特产。还是有名的“徽厨之乡”。徽墨制作,手龙舞,徽菜烹饪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川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徽杭古道,鄣山大峡谷也以风景秀美著称。 6:旌德县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原为太平之地,后有人率众谋反,平定后,更太平为旌德(寓“旌表方德”之意)。 另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冀其邑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名。 另有传说,言初建县治时,有方姓士绅让宅建衙,为彰其功,将方人生德合之,为旌德之名。 汉属泾县,唐属安吴县。宝应二年(763年),首置旌德县,沿袭一千余年。 旌德县是皖南古村落的集中地,是灵芝之乡,宣砚之乡。 7:泾县 因泾水而得名。 泾县古称猷州。 秦属丹阳郡,汉首置泾县,故泾县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 泾县是中国的宣纸之乡,宣笔之乡,木梳之乡,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泾县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国家级4A级景区有七处之多。著名的“桃花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位于泾县境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宣城市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宣城市 西晋(281年)太康二年析丹阳郡一部设宣城
丁仪聊趣事社会
2025-04-17 18:22:21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