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虽然确定了永存毛主席遗体,但有个大问题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思维,坟墓要建造在偏僻安静、有树有水,鸟语花香的地方,那么纪念堂建在哪里最合适呢? 毛主席曾大力推行火葬,破除人们传统劳民伤财的丧葬方式,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毛主席也没有想过保留遗体,而是带头实行火葬。 但是当毛主席离世后,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决定,要永久保存毛主席的遗体,让后世瞻仰伟人的仪容。 安葬毛主席的方式,就变成了修建一座纪念堂来放置毛主席的遗体,然而纪念堂的选址却让人无法确定。 按照传统习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是安葬的上上之选,但是开放的纪念堂,跟封闭的坟墓大不相同,要选在哪里放置毛主席的遗体,才最为合适。 大兴土木修建高规格的纪念堂,有违毛主席简朴的生活理念,也不符合毛主席为国为民的特质。 但是要让人们永远纪念毛主席,也不能随随便便选一个没有意义的地方盖纪念堂,全国各地都为这座庄严的纪念堂出谋划策。 一开始选址团队还是从风水宝地的概念出发,设计方案不是巍峨的大山就是浩瀚的湖泊。 当时设计组考虑了很多风景秀丽的湖水,蕴含着水上日出的意思,象征着毛主席是东方升起的太阳。 这个“水上日出”的方案很恢宏大气,但是华国锋等人考虑过后觉得,这个方案不太接地气,毛主席为了人民群众奋斗终生,停放毛主席的纪念堂不该孤零零的漂在水上。 既然水上不行,设计团队又想到了山川,北京有很多风景秀丽的山峰,可是若要建立毛主席的纪念堂,哪一座山看着都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这些山都无法囊括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人们来此瞻仰毛主席遗容,无法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选址问题把设计团队难住了,毛主席对国家的意义太重大,纪念堂的选址慎之又慎,因此哪个选址都没法让大家信服。 众人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之时,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现在的选址,都是按照传统建造陵墓的思路来的。 可是毛主席是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新时代的人,纪念堂的位置怎么能拘泥于传统。 于是选址团队开始把目光转向北京的“心脏”,毛主席带领大家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还有什么地方比天安门广场更合适的地方吗? 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宣布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在天安门广场前,纪念人民牺牲和奋斗的英雄纪念碑矗立。 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里,代表着毛主席永远跟国家在一起,永远跟人民在一起,在人民群众中间,才是毛主席心之所向的地方。 选址天安门广场的方案提出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摒弃了传统陵墓的哀思,而是怀着澎拜的心情,为毛主席设计一个庄严的纪念堂。 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大家想着毛主席伟岸的形象,设计的纪念堂都十分的宏大,但是这种建筑放在天安门广场中,却十分的不和谐。 大家又开始修改,在保持纪念堂威严的同时,还要让纪念堂不破坏传统建筑的格局,把纪念堂的外形融入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 一个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对称建筑,又有现代庄严肃穆之感的设计方案逐渐形成。 毛主席纪念堂就坐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南方,身后是巍峨的正阳门,纪念堂仿佛一道完美的分割线,让天安门广场的格局更加有序。 纪念堂的外形开阔大气,线条古朴简洁,跟天安门周围建筑交相辉映,而且在纪念堂周围留出充足的交通通道,方便人们前来瞻仰怀念纪念堂。 毛主席的水晶棺,就放置在纪念堂中央,在首都北京的“心脏”处,守护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长安大街上川流不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赶往毛主席纪念堂,在庄严稳重的建筑中,感受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毛主席纪念堂的每一块砖石,都寄托了人民对毛主席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是午门还是瀛台?揭秘毛主席纪念堂选址经过2009年12月28日09:26《中国青年报》
1976年华国锋虽然确定了永存毛主席遗体,但有个大问题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思维,
青眉黛
2025-04-17 18:37:34
0
阅读: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