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即将召开的能源安全峰会,本该是全球聚焦气候合作与能源前景的大舞台,可还没开幕

国际万花筒 2025-04-20 10:02:05

英国即将召开的能源安全峰会,本该是全球聚焦气候合作与能源前景的大舞台,可还没开幕,就已经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

75个国家收到邀请,议题涵盖气候转型、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看似直击全球核心挑战,但俄罗斯被排除在外,特朗普派出的代表人选,再加上中国缺席让英方如坐针毡,峰会前景蒙上阴影。能源博弈背后暗藏何种玄机? 中国的"没空"又释放什么信号?种种迹象让人疑惑:这场峰会,到底在玩什么牌?

4月24日至25日,国际能源署将在伦敦兰开斯特宫召开由英国政府主办的能源峰会,涵盖气候转型、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风险等议题。 一份未公布的嘉宾名单显示,有超过75个国家受邀参加,大约60个国家可能会出席峰会。名单上有许多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不过俄罗斯被排除在外。 报道称,由于日程冲突,中方高级能源官员将不会出席本次峰会。美国将派遣一名白宫高级官员参会。

中国的缺席,或许正是对美方能源政策的不满表达 中国这次的回应特别有意思,官方理由是“日程冲突”,高级能源官员没法到场。 用大白话说,就是“我很忙,抽不出空”,但这“没空”显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分析下来,中国的选择背后有几层考量: 特朗普的“高调参与”是个大背景,这位美国前总统最近在国际舞台上动作频频,扬言要派重要人物来峰会,估计又想借机宣传他的能源政策,比如反对清洁能源、推高化石燃料消费。

中国不来,英国政府脸都绿了,毕竟这场峰会是他们刷存在感的大好机会。 本来想借着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秀秀肌肉,结果主角跑了,这戏还怎么唱? 而美国那边倒是乐开了花,他们派来的代表是出了名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一开口就是"美国油气天下第一"。 这种人来参会,摆明了是要搅局。 中国要是来了,肯定得跟他正面刚,现在直接抽身,反而让美国成了众矢之的。 欧洲国家心里明镜似的,嘴上不说,心里早把美国骂了八百遍。

欧洲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天然气价格涨得离谱,能源安全成了心病。他们的光伏电站、风力涡轮机,一大半都是中国造的。 本来指着峰会再谈几笔合作,结果中国没来,欧洲代表们只能大眼瞪小眼。德国媒体酸溜溜地说,没了中国技术,欧洲的能源转型怕是要卡壳。

更令人玩味的是俄罗斯的“缺席”方式。不是婉拒,而是根本没被邀请。 作为传统能源大国,俄罗斯在能源话语体系中占据重要席位,然而此次却被西方彻底排除在外。这一动作无疑再次暴露出当前俄西关系的深刻裂痕。 俄方虽然未公开表态,但其媒体已对这一“有选择性”的邀请表达了强烈不满。

美国搅局vs环保呼声 当世界正全力奔向绿色能源的"高速公路"时,美国却调转车头,向着化石燃料的"老路"狂奔。据可靠消息,特朗普政府此次派往伦敦能源峰会的,竟是一位公开否认气候变化的官员。 这位官员此行的"任务清单"上明晃晃地写着:说服与会国家放弃那些"费钱又不实用"的清洁能源计划,转而拥抱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

这次来能源峰会的白宫高级官员本身“否认气候变化”,也就是说,特朗普想借机阻碍能源转型。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自美国单方面发起关税战之后,这次的峰会原本是中美第一次共同出席的时机,但因为我方缺席,美方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特朗普上台后就已经在为这个目的铺路了,比如: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撤销电动车强制令、废止清洁能源补贴等等。

有专家分析,这波操作显露出美国能源政策的双重标准:一方面,以气候问题为借口对其他国家施压;另一方面,通过出口能源来保持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比如,《华盛顿邮报》就提到,西方国家一边说着高尚的话,实际上却推行自私的能源政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融资,同时又无视自身的减排责任。这种“气候伪善”让很多“全球南方”国家非常不满。

今年1月份特朗普刚上任的时候,他下达的第一个行政命令就是优先释放美国的化石燃料生产,并要求重新评估奥巴马时代的清洁能源政策。他们一直想要特朗普保留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政策,还说什么“避免让中国或其他敌对国家借机致富”。 只能说,美国对清洁能源的小心思不要太多。 一边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的发展,还试图推卸减排的责任,这简直就是一种“气候的伪善”。

未来能源秩序的展望 伦敦能源峰会在争议声中召开,其潜在成果面临多重挑战。英国政府试图推动《伦敦能源安全宣言》,但草案中关于“淘汰煤电”“设立全球碳税”等条款遭到产油国抵制。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坦言,峰会若无法达成实质性共识,可能加剧全球能源治理的“碎片化”,为地缘政治冲突埋下隐患。 而中国缺席的连锁反应,也可能导致峰会在绿氢、储能等关键领域的合作议程流产。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开始探索“去西方化”的气候行动路径,中国和巴西的合作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范式。“多极化”的能源治理趋势正在显现,这可能重塑2025年后的国际气候谈判格局。这场峰会,本质上是全球能源秩序重构的缩影。

俄罗斯的缺席、中国的观望、美国的搅局,折射出大国博弈与多边合作的深刻矛盾。 当技术创新遭遇政治操弄,当气候危机沦为地缘工具,国际社会该如何回归“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全球能源安全寻找真正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摆在伦敦峰会面前的难题,也是未来全球能源治理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

0 阅读:57
国际万花筒

国际万花筒

外交风云实时追踪,深度剖析国际关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