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砍头后,锦衣卫去抄家时竟一无所获!正在灰心丧气之际,忽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紧闭,众人踹开门蜂拥而入,谁知下一秒,空气都凝滞了,随即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叫门天子”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后,掌权的第一时间就清查了北京保卫战中拥立明代宗朱祁钰的一众朝臣。
其中,立下大功、为国为民的于谦,也被革职查办,甚至面临抄家问斩的结局。
于是一众锦衣卫前往于家抄除所谓于谦的贪污财产。
打开房门的时候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因为锦衣卫们发现,这位朝中大员、打赢瓦剌的英雄人物,家中除了代总赐予的蟒袍剑器之外,根本没有任何黄白之物。
这让一众锦衣卫都有些沉默,我抄的是一位二品大员的家吗?怎么家徒四壁,啥都没有?
带头的锦衣卫指挥使脸色阴沉,尽管他不想接下此次任务,可皇命难违的他,也深知此次任务若是交不了差,自己必定难辞其咎。
“再仔细搜!不可能一点东西都没有!”他怒喝道。
众人又开始在各个角落翻找起来,然而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大人,这于谦莫不是将财物都藏到了别处?”一名锦衣卫小心翼翼地问道。
本就不想针对于谦的锦衣卫指挥使的心中也充满了敬佩,他直接瞪了手下一眼,“胡说!于少保一生清正廉洁,哪会有什么私藏财物!”
于谦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在他进士及第后,永乐帝认为这是一位大才,但是自己年事已高,于是永乐选择磨炼他,留给自己的后世皇帝。
于是在宣德年间汉王谋反的第一时间,宣德帝就第一时间提拔于谦一同前往镇压。
在镇压期间,于谦一纸檄文,直接将汉王朱高煦骂的在地上不停颤抖,这足见于谦的能力之强。
之后的日子里,看到于谦能力的宣德帝对于谦委以重任,于谦也走遍了大明的江山。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他体恤民情,考察地方事,兢兢业业的办事,直接让于谦在民间赢得了广泛的声名。
后来宣德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临终前将朝中大事托付给了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并且告知三杨于谦是大才,值得重用。
三杨在处理政事时,便十分重视于谦所奏请之事,这就让于谦早上刚递上折子,晚上就得了批准,直到三杨纷纷离世之后,这一稳定的状况才被打破。
此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就借此大肆敛财,而于谦不肯低头,而且他十分清廉,入朝时不仅不带金银等黄白之物,甚至土特产也不会带一分一毫。
王振就此记恨上了他,直接使人将其判处死刑,这消息一传出,直接惊动了百姓。
群情激奋下联名上书,这才保住了于谦的性命。
后来王振唆使不识兵事的明英宗御驾亲征,直接在土木堡葬送了明王朝几代明君所积累下的将士。
此刻朝中乱作一团,一派力主南迁,而于谦则坚持抗战,力主作战,还拥立郕王为帝,以便稳定人心。
最终,在于谦这位临危受命的兵部尚书带领下,才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打退瓦剌大军对明朝的进攻。
而朱祁镇刚一复辟,为了自己的名正言顺,立刻要处死于谦,这无疑引发了众臣的骚动,但在朱祁镇的强势下,最终于谦还是被处死在这个他用生命保卫的城池之中。
后世史书记载此事时,直接以“天下冤之”四字作结,让人唏嘘。
于谦的儿子也被于谦一案牵连,流放戍边,好在他一直坚持为父申冤,在明宪宗即位之初,于谦终于沉冤昭雪,后来万历年间改谥为忠肃。
于少保的一生,始终都心怀天下百姓,他的许多同僚、甚至政敌都十分钦佩他的高风亮节和为国为民。
在今世有人评价于谦道:他始终心怀的是汉人的天下,而不是朱家的天下,对于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是谁,于谦从来不在乎的,他只想去为百姓请命,为社稷稳定,但他从未想过自己,以至于临死的时候锦衣卫都查不出他的错,家产也是“死无余赀”。
于谦,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廉洁,什么是真正的大义,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夜空,指引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