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个死刑犯被子弹从右后胸穿入,从左前胸穿出。司法人员按照规程进行了例行检验,甚至按照惯例拍摄了照片,以资存档。当运送车辆抵达火化场时,工作人员发现死刑犯居然还没死。随后在火化场附近,执刑人员又补射了三枪。 段树江,1945年出生在内蒙古牙克石市一个偏远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世代靠种地放牧过日子。他是老大,小时候就得帮着干活,只念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60年代,人民公社搞得热火朝天,他跟着村里人一起种小麦、玉米,还放羊放牛。到了70年代末,改革开放来了,农村分田到户,可牙克石这种偏僻地方,日子还是紧巴巴的。段树江分了几亩薄田和几头牲畜,生活压力一点没减轻。 他平时挺老实,但穷日子过久了,心里憋着火,脾气也不小,喝点酒就容易上头。1979年夏天,他在村口小店跟几个村民喝酒,聊着聊着就扯到土地的事儿。他跟邻居张三因为一块田吵起来,张三嘴贱说了几句难听的,段树江酒劲一冲,抄起酒瓶就砸了过去。张三脑袋被砸开花,当场倒地,血流了一地。村民拉架时他才回过神,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公安很快就把他抓了。 法院查下来,张三被砸死,段树江犯了故意杀人罪。1980年初,牙克石法院判了他死刑,说他手段残忍,影响恶劣,没啥可辩的。家里人想上诉,没用。3月5日,内蒙古高院批了死刑,定在3月7日执行。这家伙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终点。 1980年3月7日,牙克石的刑场在城外一片荒地,执行当天早上,法院开了个宣判大会,几百人围着看。判决书念完,段树江被押上警车,拉到刑场。到了地方,他被要求跪下,背对执行人员。两个法警站他后面五米远,拿步枪瞄准他后背。指挥官一声令下,两枪齐发,子弹从他右后胸打进去,左前胸穿出来,血喷了一地。他身子一歪,倒下了。 法医上前检查,血从胸口淌出来,摸了颈动脉没动静,听了心跳也没反应,就说他死了。旁边干警还拍了几张照片留档。确认完,尸体被抬上卡车,往火化场送。车开了差不多一小时,到了火化场,工作人员过去搬尸体,结果发现他胸口居然还有点起伏,呼吸弱得几乎看不见,但确实没死透。这下全场懵了,赶紧通知法院。 法院领导听说后慌了神,开会商量咋办,还向上级请示。时间拖不得,最后决定再执行一次。下午1点左右,执行人员带着枪赶到火化场附近,把段树江拖下来,对着他头和胸补了三枪。这回法医仔仔细细检查了,瞳孔没反应,呼吸心跳全停,才算真死了。尸体装进麻袋,交给家属处理。这事儿从头到尾透着股诡异劲儿,成了当地一大奇谈。 这事儿咋会搞成这样?后来调查发现,第一次开枪没打准要害,子弹虽然穿胸而过,但没彻底毁掉心脏或大血管,段树江就硬撑着没死。法医检查也不够细,光摸脉搏听心跳,没做更全面的确认,草率下了结论。这暴露了当时执行程序的漏洞:枪法不准,检查马虎,流程不够严。 牙克石法院也不是没脑子,事后赶紧找原因。执行人员技术不过关是个大问题,偏远地方的法警训练少,枪法稀松平常。法医这边更离谱,专业水平低,判断死亡就靠最基本的法子,压根没想过人还能撑着口气。这种失误在死刑这种大事上,简直不可原谅。 这案子一出,内蒙古司法系统炸了锅。牙克石法院被上头点名批评,领导们坐不住了,马上整改。先是给执行人员加训,重点练射击,保准一枪致命;再是给法医上课,要求检查死亡得看瞳孔、听呼吸,多确认几项,不能再出错。整个自治区还发了通报,让各地法院都长点心,别重蹈覆辙。 这事儿后来还成了教材,司法培训里老拿它当例子讲,提醒大家死刑执行不能有半点马虎。程序改严了,执行起来也更小心了。段树江家属拿了尸体,草草埋在村后山上,没再多说啥。村民们偶尔聊起这事,有人说他命硬,有人觉得司法得好好反思。这案子过去40多年了,但教训一点没过时。 社会影响也不小。那会儿死刑执行公开的多,老百姓看完这事儿,心里五味杂陈。有人觉得法律真得更严谨,不然这种乌龙太吓人;也有人开始琢磨,死刑这东西是不是真那么靠谱。虽说没啥官方数据,但这案子确实让不少人对司法程序多了几分关注。
1980年,一个死刑犯被子弹从右后胸穿入,从左前胸穿出。司法人员按照规程进行了例
历史有小狼
2025-04-21 18:22:3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