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大战略:超越“邻国优先”政策 《印度斯坦报》4月7日发表题为《印度的大战略:超越“邻国优先”政策》的评论文章认为,在莫迪政府第三任期,印南亚政策实质上已经从“邻国优先”转向实用主义的“利益优先”。而印对其地区主导地位遭受挑战的容忍度已经上升。本文作者哈皮蒙·雅各布(Happymon Jacob)系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印智库战略与国防研究委员会(CSDR)创始人。 莫迪开启第三任期以来,印度的新邻国政策逐渐成型,开始转向“以实用主义为前提”,而“邻国优先”政策已经仅仅在其大战略占据一小部分。例如,莫迪第三次当选印度总理后,印度总理与外长的对外访问次数仅有5%前往南亚邻国,印外长苏杰生访问中东国家的次数占其出访总数的26%,而南亚仅占11%。 2024年12月,苏杰生曾表示,“邻国优先”政策旨在引导管理印与其邻近地区与国家的关系,通过建立物理、数字、人与人的连接创造互利互惠、以人为本、稳定繁荣的区域框架。他强调,印在“互相协商(consultative)、非对等(non-reciprocal。编者注:印度自1990年代以来强调以非对等的方式对南亚中小国家让利发展与其的关系。)和结果导向(outcome-oriented)”的基础上与邻国接触。然而,印对南亚邻国的外交政策日益凸显与“邻国优先”不符的两个方面:一是印不再利用“非对等”工具。莫迪政府意识到,中国也日益成为南亚的重要力量,印根本无法保持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因此,出于“宽宏大量”或“维持地区主导地位”目的讨好邻国的“非对等”政策已无法取得目标。二是莫迪政府缺乏建立区域性机制架构的兴趣,例如莫迪政府长期冷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简称“南盟”)。 莫迪政府对的新邻国政策重点有三:一是不再执念于完全按照印度意愿塑造南亚邻国政局,转而与其务实合作。例如,莫迪会晤通过政变上台的缅甸军政府高层、未经选举的孟加拉国领导人,表明印邻国政策开始转向以边境安全、能源合作等实际利益为先,对邻国内政局势“不合印度心意”容忍程度上升。二是关注区域机制的实际效能而非象征意义。例如,莫迪政府虽对南盟兴趣减弱,但青睐“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原因在于BIMSTEC合作可以取得实际效果。三是区域战略视野突破南亚地理边界。例如,莫迪政府大幅拓展了印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活动,显示了其周边观的扩展。 对印来说,南亚地区日益成为“麻烦之地”,而不再是印确立其战略的出发点。这也成为当下印实质上开始退出“邻国优先”政策的原因。印不需要通过巩固其在南亚的权力与影响力以成为全球大国。因此,印有必要奉行更有雄心的外交政策,南亚邻国在这一政策中并不处于中心位置。
8国联军计划闯南海?中印外交爆发激烈争执,印度插手南海事务。“八国联军”竟然还想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