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会试—因为考生中文字有“衣钵”,连同主考官刘墉一起被罚 清代会试第一个

岑岑说历史 2025-04-22 21:38:12

清代的会试— 因为考生中文字有“衣钵”,连同主考官刘墉一起被罚 清代会试第一个环节是复查。 复查是对各省中举的举人试卷的复查。清朝规定,各地会试后放榜的当天,要当众把试卷封包,在规定的时间送给礼部。由翰林院和监察御史等人对试卷复查,专门查验有没有违禁的词汇。 在早期,这项工作基本是流于形式。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不但考生要被处罚,连主考副主考也一起被罚。 清制,各省的主考基本上是翰林出身。所以大家都抱着不得罪人的态度糊弄事情。 但是到了乾隆朝,乾隆开始抓这件事情。每次复核后复核的官员要签上自己的名字。乾隆本人还会抽取一部分试卷检验。 在乾隆的压力下,复查严格了起来。 乾隆五十八年,一个福建举人因为在试卷里用了一个“衣钵”,因为这个是佛教词汇,他被剥夺了举人资格,主考官刘墉被罚俸三年。 乾隆四十五年,江南乡试的第一名,因为格式不对,被取消资格,同时停考三次。 乾隆死后,这项制度也逐步再次流于形式。 第二个是复试。 就是对中举的考试再考一次。这种制度时而举行,时而停止。在乾隆五十八年,规定所有举人统一进行复试。但是在嘉庆四年,简化考试方式,复试只考一文一诗。 不参加复试者不得参加会试,也不得到吏部报名当官。在清代举人理论上就可以当官,不过要到吏部去排队。 参加考试 举人要参加会试的时候,要先向各省布政司申请,复核通过后,布政司会给与路费,各省不定,最多的是广东三十两,最少的是山东一两。 新疆和贵州的考试除了发钱以后,还可以到驿站领取驿马一匹。 考试时间 开始的时候定为二月,但是北京的二月实在太冷。在乾隆二年就改为三月。 录取方式: 和现在一样,从来就不是全国统一卷。在清初的时候,分为南、北、中三卷。后来中卷分拆到南北中。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取消南北卷,分为按省取人,每二十名举人取一名。 各省人数差异很大,多的二三十人,少的只有几人。每次录取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年间的一次406人,最少的是乾隆年一次的96人。 会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殿试。殿试通过的就是举人,第一名就是常说的状元。殿试理论上不淘汰。但是如果因故没有能参加殿试的,可以到下一届再参加。 因为殿试和会试的考试重点不同,就一直有人钻空子。会试考完后直接称病回家,再专门准备几年再参加殿试。这样搞的人多了以后,皇帝就规定但凡补考的殿试不得进入前十名。 很多人不知道的人,殿试结束后,还有一次考试—朝考。会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综合起来才是决定考生前途。成绩好的就可以进入翰林院学习,以后飞黄腾达。 近代著名的曾国藩,殿试考的就很差,只考了第三等。他一生引以为憾。但是他朝考考了第二名,还是顺利的进入翰林院。

0 阅读:36
岑岑说历史

岑岑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