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汉奸程锡庚在天津被刺杀,日军调查得知“杀奸团”的祝宗梁是主谋,随即要求英国将嫌犯交出。英方拒绝配合,日军怒而围困英租界长达一年。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英、美、法等国对中日战争采取观望态度。蒋介石曾多次召见各国大使,寻求调停中日战争,但均无果。同年9月,顾维钧在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制裁日本,但国际联盟除了象征性谴责外,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英国在华利益重大,蒋介石也不断寻求英国支持,但由于德国在欧洲的威胁,英国无暇在东亚与日本对抗。
1939年4月9日,天津光明电影院外传来枪声,日伪银行天津支行经理程锡庚中弹身亡。程锡庚曾就读于伦敦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但后来投靠日本,为日军发行联银券、打压爱国企业。此时他被刺杀,民众无不拍手称快。
刺杀者为抗日爱国者祝宗梁,他在“七七事变”后组建了“杀奸团”,专门清除汉奸。日军得知后勃然大怒,要求英国交出祝宗梁,以迫使英国在华政策向日本倾斜。英方拒绝交人,6月14日,日军封锁英租界,要求所有出入人员接受日方检查,唯独外交官员豁免。
此事件使中外关系愈加紧张,直到1940年6月19日,英方才签署《天津协议》,承认日方对英租界的管控。尽管英国首相张伯伦公开表示此举并未改变其对华政策,但局势的紧张已初见端倪。
此时国际形势风云突变。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欧洲战火燃起。日本随后宣称“不介入欧洲,只专注中国战事”,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力度,并扶持汪伪政权。然而在我军组织的“百团大战”中,日军惨遭重创。1939年5月,日军在诺门坎挑衅苏联,但以惨败告终。
1940年7月,日本近卫内阁上台,颁布《基本国策纲要》,主张趁德国在欧洲的战果加强对中国的压制,并提出建立涵盖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侵略范围扩展至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引发美国强烈不满。1939年,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以此对日本施压。
日本原计划在1940年底结束中国战事,但迟迟未见成效。1941年,日本与美国展开谈判,美国要求日本全面撤军并放弃特权,日本则坚持保留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双方谈判破裂。同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并随即向美英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使中国战场与全球反法西斯战场连接在一起。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承诺各自全力打击共同的法西斯敌人。罗斯福还提议成立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其他战区也分别由英美将领统帅,全球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并号召中国人民继续抵抗,与英美等抗日友邦联合抗战。
1941年,为减轻太平洋战场压力,美国国务卿向中国外交部长致信,承诺战后取消所有在华特殊权益。1942年10月9日,美国宣布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及相关特权,随后美、英与中国展开磋商,商定取消在华特权并增强中国军力。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废除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类似条约。
不久后,巴西、比利时、挪威、加拿大、瑞典、荷兰等国相继宣布废除在华特权,与中国签订平等条约。旧约的废除和新约的签订,不仅是中国人民长久抗争的结果,也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