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正激烈,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驾驶战机投入战斗。在一次空袭任务中,他不幸牺牲,消息传来,张伯苓竟悲喜交加,拍手高呼“死得好!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为何这位国学大师、南开大学创始人会在丧子之痛中流露出如此复杂的情感?
1937年战火燎原,张伯苓在南开中学讲台上接到噩耗:四子张锡祜驾驶战机在淞沪空战中阵亡。他听罢眼眶湿润,泪水却迟迟未落。
沉默片刻后,他高喊道:“死得好!死得好!”这一声不仅震惊了在场的师生,更像是响彻在他内心深处的一声长叹。对于这位年逾六旬的教育家来说,张锡祜的牺牲,不仅是对家国的忠诚,也承载了他未竟的报国之志。
张伯苓的震撼,不仅在丧子之痛,更因为他长久以来压抑的心愿——亲赴前线、为国而战。年轻时,他曾在北洋水师服役,立志报国。
中年后投身教育,他便将这一愿望寄托于下一代,而今儿子张锡祜的壮烈牺牲,让他隐隐感到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张伯苓的这声“死得好”,带着几分苍凉,更是一位教育家的悲壮。
张锡祜自幼在张伯苓的熏陶下成长,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意识在他心中深深扎根。1920年代末,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设“国情研究”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东北危机的实地调查,号召爱国青年为国奉献。
张锡祜受家庭影响,自小接受严谨的爱国教育,早早明白国家兴亡与个人安危息息相关。九一八事变后,张锡祜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空军,考入中央航校,成为新一代空军中的一员。
在南开,张伯苓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少年时的张锡祜一身阳刚,体魄健壮,深得父亲的赏识。步入空军之后,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飞行员。
身材高大的张锡祜,成了航校中一名引人注目的身影,也凭着出色的飞行技能屡获表彰。
1937年,他被派驻前线参与淞沪会战,时刻准备着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撒向长空。
就在牺牲前不久,张锡祜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和为父母尽孝的决心。这封家书中,他写道:“阵中无勇非孝也”。他心中,家国大义始终压过个人安危。
他明知前方战斗凶险,却无惧生死,因为他心中自有一股信念,只有用热血捍卫的国家,才是心中的家园。
这封家书成了他的绝笔,成为了张伯苓与这位英烈儿子的最后对话。张锡祜带着家书中的誓言驾驶飞机奔赴前线,他的坚定如山的信念,也正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追求的理想。
在张伯苓的教育下,张锡祜的忠勇成为了那个年代中国青年的缩影,背负家国重任,以血肉之躯奋力抗敌。
张伯苓始终秉持“爱国,知国,救国”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为国效力。他早在1927年便指出,中国大学教育应当服务本国,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
在南开大学开设“国情课程”,组织学生学习日本侵略东北的历史与现状,强调学生应当肩负起民族的责任。
他还特地在校园内竖立“明志石碑”,上面写道:“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1932年,张伯苓与南开师生一起,援助长城抗战。他常说,“中国不亡吾辈在”,鼓励南开学生投身抗日救亡。
正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张锡祜在国家危难时毅然决然投笔从戎,选择了成为一名飞行员。张伯苓将教育的根基扎在了民族存亡的责任之上,将爱国的种子撒播到每一个南开学子心中。张锡祜的成长与牺牲,正是张伯苓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升华。
1937年得知儿子牺牲的噩耗后,张伯苓反复念叨着“死得好”。这是悲伤,也是欣慰。他常说,自己是“旧式中国人”,未能直接参与抗战是他一生的遗憾,而今儿子为国捐躯,仿佛填补了他这一缺憾。
他的哭笑,是一位爱国者的内心挣扎;他的拍手,是对家国信仰的自我肯定。
张伯苓一直低调地处理儿子的死讯,没有告诉妻子王淑贞,怕她承受不住。
战争年代的父母们,将自己的儿女送上战场,心痛却无怨无悔,张伯苓便是其中一员。抗战胜利后,他才将真相告知妻子。
她悲痛欲绝,却在丈夫面前不再提起四子的牺牲,以无言的方式默默忍受这一切。这一家之痛,是无数家庭在民族危难中的缩影,爱国信念在这里浓缩成了他们心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