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小偷竟然将金盆洗手前的最后一偷,安排在了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可任凭小偷翻箱倒柜最终也只有两条烟和4000元,没想到书记回到家时发现4000元不见后心急如焚,连忙报警求助。 郑培民,1943年出生在吉林一个工人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他很早就懂得生活的不容易。大学念的是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1968年被分到湖南湘潭一家工厂,从最基层干起。他不摆架子,常穿着旧衣服,跟工人一块儿干活,午饭就在食堂吃大锅饭,边吃边听大家唠嗑,记下他们的难处。后来他考进清华大学进修,1981年学成后回湘潭当了市领导。他的办公室特别简单,就一张旧桌子,门永远开着,谁有事都能直接找他。 1990年,他调到湘西州当州委书记。那地方山多路难走,他常穿着布鞋跑村里,记下老百姓的需求。他特别重视教育和医疗,晚上熬夜看预算,灯光昏黄他也不嫌累。1995年,他升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管教育和农业。他还是老样子,常跑农村学校,看看教室咋样,跟老师聊聊教学的事。他的家在长沙,就是一套旧公寓,家具老旧,窗帘都褪色了,书架上也没啥值钱东西。他有个小爱好是集邮,但从不跟人显摆,买邮票都挑没人的时候,悄悄塞进一个普通相册。 1995年某个深夜,一个干了很多年偷窃的家伙决定收手前再捞一笔。他看中了郑培民的家,以为副书记怎么也得有点值钱货。他观察了好几天,等郑培民出差那天,用铁丝撬开窗户溜进去。屋里特别朴素,客厅就一张旧沙发,墙上啥装饰都没有。他翻遍卧室,抽屉里只有叠好的衣服,连个金银首饰的影儿都没。厨房更简单,米缸里就米和豆子,没啥油水。他急了,跑进书房,桌上文件乱七八糟,他翻了好久,才在一个抽屉里找到一个集邮本、4000元现金和两条烟。他也没多想,塞包里就跑了,临走还踢翻一把椅子。 这小偷其实挺倒霉,他挑了个最不该挑的地儿。郑培民家里那点东西,根本不值他冒险。那4000元是郑培民女儿出差攒的报销费,烟是朋友送的,集邮本是他攒了多年的爱好。小偷压根没想到,一个省委副书记家会这么寒酸。 郑培民出差回来,一进门就发现家里乱了。他赶紧检查,发现书房抽屉里的东西没了,当时就急了。他立刻报警,警察来了后,他跟警察说清楚,那4000元是女儿的报销费,烟是朋友送的,集邮本是他多年的心血。他平时低调惯了,集邮这事都不怎么提,就怕别人拿来送礼钻空子。 另一边,小偷跑出去后躲在城外一个小屋里,数了数4000元,又看了看那两条烟,觉得太不值。他怕事情闹大,第二天就去警局自首了。警察听他讲完,挺惊讶,赶紧把东西追回来。郑培民把情况跟组织说了,接受调查,他的清白让办案的人都挺佩服。 后来,郑培民还是忙着工作。1998年湖南常德发大水,他亲自去一线指挥救灾,雨水把他衣服都打湿了。2002年3月11日,他在出差时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了,才62岁。消息传回湖南,老百姓特别难过。送行的那天,机场挤满了人,大家拿着白菊花,眼里含着泪送他最后一程。他的家产查下来,还是那么简单,没啥值钱东西,可他留下的廉洁和为民的心,却让无数人记住了他。 郑培民的事迹在当时影响挺大。1995年那会儿,社会上正推倡廉洁作风,他家被偷这事,反而让大家更看清他的为人。他去世后,很多人怀念他,说他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他的故事还被写进书里,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那时候的湖南,经济不算发达,他管教育和农业,硬是靠着一点点努力改善了不少地方的条件。他的作风也让很多人反思,官员该咋当,钱该咋花。 说到历史背景,9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期,经济起飞的同时,有些人开始钻空子捞好处。郑培民却像一股清流,不管职位多高,他始终没变。他的故事不光是讲廉洁,还让人看到他对老百姓的那份真感情。他去世后,群众自发送行,这在当时可不多见。
1995年,小偷竟然将金盆洗手前的最后一偷,安排在了湖南省委副书记家中,可任凭小
爱吃凉历史
2025-04-23 17:53:5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