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然赔了40亿,太不值了!”2019年,中国承建的沙特高铁建成后,一算账损失了40亿人民币,国内网友们一下子炸锅了 2019年,中国耗时8年修建的沙特高铁终于建成通车,却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争议。当国内媒体报道这条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的高铁项目造成中国额外支出40亿元人民币时,社交平台立刻沸腾了。 "血汗钱就这么打了水漂?"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评论获得了上万点赞。 "在'土豪'国家做工程还能赔钱,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另一位网友如此发问。 评论区里充斥着类似的声音:"这钱够盖多少所乡村学校了"、"谁拍板的这种决策应该负责"、"为什么要做明知会亏的买卖"…… 然而,鲜有人知道,这条高铁项目的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 回到2008年,当沙特宣布投资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亿元)修建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的高铁项目时,全球瞩目。这条长达480公里的铁路,投资额令人咋舌。要知道,我国的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总投资也不过2200多亿人民币。如此高价值的项目,各国自然趋之若鹜。 然而,实地考察之后,包括日本、法国、德国在内的16个国家都纷纷打了退堂鼓。他们认为这条穿越沙漠的高铁技术难度太大,风险高得惊人,回报率却难以保证。"在沙漠修建高铁放眼全世界都没有先例",这是他们退出的共识。 有趣的是,这已经不是沙特第一次吸引中国承接"烫手山芋"了。早在2010年,中国就承建了沙特境内第一条轻轨——麦加轻轨。那条仅长18.25公里的轻轨,因为环境恶劣、工期紧张等原因,最终让中国亏损了近40亿。 尽管有前车之鉴,2011年,中国仍然决定接下这个被全球工程界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沙特高铁项目。当时,欧美工程界的普遍反应是:"中国人疯了,这根本不可能完成。" 从接下任务的那一刻起,中国工程团队就不得不面对一系列超乎想象的挑战:松散的沙地根本无法稳固地基,高达55℃的极端气温让施工环境异常恶劣,频繁的沙尘暴随时可能中断施工进度,严重的缺水问题更是给工程带来巨大挑战。 2019年,当网友们为40亿"亏损"炸锅时,很少有人思考这背后的深层价值。要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而是一场关乎国家战略的长远布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工程团队是如何克服"不可能"的挑战,以及这条高铁真正带来了什么。 面对沙漠中修建高铁的前所未有挑战,中国工程师们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沙漠松散的沙地无法直接铺设轨道,团队便首先铺设大量碎岩石加固地基,同时建造了40米宽的积沙平台和栏沙沟,最大限度减少风沙对铁路的侵袭。轨道周围的沙丘也用锚索和锚杆挂网进行加固,确保长期稳定。 极端气温是另一个巨大挑战。在高温可达55℃的环境中,钢轨温度甚至能攀升至80℃,严重威胁列车运行安全。中国团队研发了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外部温度变化自动调节高铁车体和轨道温度,并采用特殊耐高温材料提升高铁的稳定性。 针对工人难以在极端高温下持续工作的问题,团队实行了独特的"两小时一换"轮班制,并合理分配昼夜工作:白天主要进行材料运输,夜间温度降低后才进行主体施工。为解决严重缺水问题,团队开挖了水井,修建暂存水池,并设置节水设备保证施工需求。 正是这些创新解决方案,让中国团队在8年后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当高铁建成后,沙特政府立即将五年经营权交给了中国,这一权益本身就足以弥补40亿的额外投入。 然而,最大的收获远不止于此。通过这个项目,沙特承诺保障中国50年的石油供应,并发行石油人民币债券,这在减弱西方国家石油定价权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这一点对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意义重大。 高铁项目还为中国打开了中东市场的大门,拓展了高新技术和军事合作的机会。据专家估计,高铁的海外市场价值千亿,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万亿级别。
“中国居然赔了40亿,太不值了!”2019年,中国承建的沙特高铁建成后,一算账损
糖果乐园魔导
2025-04-23 21:36:32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