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美军入朝时,杜鲁门问麦克阿瑟:“万一中国出手怎么办?”麦克阿瑟一脸不屑嘲讽:“中国人有那个胆量吗,有那个实力吗,一百多年来他们打过一次胜仗吗?” 1950年,朝鲜战争打得正激烈,美军一路北上,眼看就要到中国边境。杜鲁门心里犯嘀咕,担心中国会插手,特意飞到威克岛找麦克阿瑟聊聊。结果呢,麦克阿瑟满脸不屑,甩出一句:“中国人有那个胆量吗,有那个实力吗,一百多年来他们打过一次胜仗吗?”这话听着牛气冲天,可没多久,战局就翻了天。这场对话到底是怎么回事?麦克阿瑟的自信哪来的?后果又有多严重?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1950年6月,朝鲜半岛开打,北朝鲜南下,韩国节节败退。美国一看不行,赶紧拉上联合国军介入,麦克阿瑟当总指挥。9月仁川登陆成功,美军气势如虹,很快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这时候,中国边境近在咫尺,杜鲁门坐不住了。他怕中国出手,怕冷战升级,毕竟苏联还在背后盯着。10月15日,他在威克岛跟麦克阿瑟碰面,想搞清楚下一步咋办。 麦克阿瑟呢?这老兄是二战英雄,五星上将,打仗有一套,可脾气也大。他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看不上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认为他们没啥战斗力。杜鲁门问他中国会不会参战,他拍胸脯说没事,仗打到这地步,圣诞节前就能收工回家。可事实呢?没几天,中国志愿军就给了他一记重拳。 那次会面,杜鲁门是真急了。情报说中国在鸭绿江边集结部队,他想听听麦克阿瑟的看法。麦克阿瑟却不当回事,认为中国没胆子也没能力掺和。他这话不是随便说的,当时美国上下都觉得新中国刚建国,内战刚结束,经济一团糟,军队装备差,哪有本事跟美军硬碰硬?更别提过去一百年,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确实没啥亮眼战绩,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哪次不是吃瘪? 麦克阿瑟还有自己的算盘。他想一鼓作气统一朝鲜,把共产主义堵在半岛上,立个大功。他的计划是继续北推,拿下整个朝鲜,然后撤军回日本。他跟杜鲁门打包票,说中国就算参战,也顶多小打小闹,联合国军能轻松搞定。可他忘了,新中国刚站起来,保家卫国的决心不是闹着玩的。 1950年10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悄悄过了鸭绿江。11月初,云山战役开打,美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接着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在零下30度的鬼天气里,把美军围得死死的,伤亡惨重。麦克阿瑟这时候傻眼了,之前的豪言壮语全成了笑话。他赶紧下令撤到三八线南边,圣诞节回家?想都别想了。 志愿军为啥这么猛?一是人数多,二是士气高,三是战术灵活。美军武器先进,可面对志愿军的夜袭、人海战术,愣是招架不住。麦克阿瑟低估了中国人的意志,也没算到他们能这么快组织起来。这仗一打,美国的战略全乱了套。 仗打成这样,麦克阿瑟不服气。他觉得是杜鲁门限制了他,不然早赢了。他甚至提出轰炸中国东北,用核武器也要把仗打赢。这想法把杜鲁门吓得不轻,冷战刚开始,谁敢随便扔核弹?那不是把苏联也拖进来吗?杜鲁门要的是局部胜利,不是世界大战。 麦克阿瑟还不消停,公开diss政府政策,说自己被绑住了手脚。杜鲁门忍无可忍,1951年4月11日直接把他炒了。这事儿在美国炸了锅,有人觉得麦克阿瑟是英雄,被政客坑了;有人觉得他太嚣张,早该滚蛋。总之,这老兄52年的军旅生涯,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麦克阿瑟下台后,朝鲜战争还打了两年。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了停战协议,朝鲜半岛还是三八线分治,没啥大变化。可这场仗对美国和中国来说,意义完全不一样。美国发现,新中国不是好惹的,冷战格局得重新算计。中国呢?靠这场仗站稳了脚跟,国际地位蹭蹭上涨。 杜鲁门卸任后回了老家密苏里,写回忆录,建了个图书馆,1972年去世。麦克阿瑟回国后风光了一阵,纽约游行、国会演讲,可影响力慢慢淡了,1964年在纽约去世。两人一个谨慎一个狂傲,最后都没能按自己想的结束这场仗。 麦克阿瑟咋会这么错判?一是他太自信,二战胜利让他觉得自己无敌,压根没把新中国放眼里。二是情报失误,美国当时对中国的情况摸得不准,以为他们没啥威胁。三是时代背景,那时候西方普遍瞧不起亚洲国家,觉得他们打不了硬仗。可他没想明白,新中国跟过去不一样了,民族觉醒不是开玩笑的。 这事儿也反映了美国整体的战略问题。冷战刚起步,美国忙着跟苏联较劲,没太在意中国这个“新玩家”。结果呢?吃了大亏,才知道世界变了。 这场仗告诉咱们啥?别小看对手,尤其是那种憋着一口气要证明自己的。麦克阿瑟的傲慢,葬送了美军的好局,也让他自己晚节不保。杜鲁门的谨慎是对的,可他也没能完全掌控局面。这俩人,一个太狂,一个太稳,最后都没讨到好。 再说中国,志愿军的表现真不是盖的。装备差、条件烂,可硬是靠意志力打出了名堂。这仗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心理上的翻身仗。从那以后,世界不敢再随便拿中国当软柿子捏了。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