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渺无音信。徐福因为秦始皇的受派两次出海在史籍上留名,而他离开故土不再回返的做法也在历史上引发争议。后世文人因此对徐福的评价差别极大。 有一大群文人认为,徐福不过是一个谎话连篇、荒诞至极的方士。诗仙李白就在他的《古风》中发出:“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的感慨。而白居易则更加直接指出“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一虚祈祷。”李商隐更是多次对徐福进行批评,认为他就是一个空谈误国、欺世盗名、满嘴谎言的骗子,出海寻仙的结果只可能是一场空。当然,也有人对徐福评价较为和缓,虽然也认为他出海求仙的行为充满荒诞色彩,纯属无稽之谈,但是也同时表达出对徐福避世归隐做法的夸赞。比如,罗隐就夸赞徐福东渡海外的行为比其他英雄人物、才子佳人更加高明。 随着近代海权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文人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当他们看到早在秦朝,徐福就敢出海寻找仙山,顿时感到佩服不已。清末文人黄遵宪在他的《海行杂感》中感叹徐福的勇略,并且感慨徐福如果东渡航程更加遥远,那么提前两千多年人类就能发现地球是圆的。许多清代诗人将徐福塑造成了一位隐世高人,而现当代文学作品如李艳祥的《徐福东渡》、张积强的《徐福》更是直接把徐福描述成逃离秦朝暴政、带着百姓东渡避难的伟大领袖,对徐福报以极高的评价。 还有一部分文人将徐福评价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北宋文人欧阳修,他的《日本刀歌》不仅提到了徐福将中国的技术、文化带到日本,还感慨日本对这些文化的妥善保存。 无论徐福究竟是否用谎言欺骗了秦始皇,他扑朔迷离的故事和结局都引发了千古文人的评判。不知徐福看到这些诗歌文章,会作何感想? 参考资料 仪文卿《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徐福形象研究》 张炜:《徐福文化集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
漂洋过海,渺无音信。徐福因为秦始皇的受派两次出海在史籍上留名,而他离开故土不再回
浩然说文史
2025-04-24 22:21: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