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飞行员顾博和张晓松驾驶歼-16进行高空试飞,途中发动机突然发出巨响,

雨后清风扬 2025-04-25 11:18:15

2013年,飞行员顾博和张晓松驾驶歼-16进行高空试飞,途中发动机突然发出巨响,温度飙升到200度以上,面临报废风险。两人决定不跳伞,而是尝试在万米高空内手动重启发动机,整个过程惊心动魄。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迎来高速跨越。歼-16战斗机,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重型多用途战机,它不仅是中国空军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一项凝聚了无数科研与试飞人员智慧的重大工程。 顾博,空军一级试飞员,曾驾驶多型战机完成关键试飞任务,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他出身飞行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航空文化,对战机充满了热情。在他二十余年的飞行生涯中,无数次将生命悬于极限边缘,只为获取第一手试飞数据。 张晓松则是航空技术工程背景出身,后转为试飞员。他逻辑严密、判断果敢,擅长极端状态下系统调试与分析。两人配合默契,经常一同参与重大飞行测试任务,是并肩作战的“黄金搭档”。 进入2013年,歼-16进入高空极限性能试验阶段。这类试验往往超越常规参数,在逼近战机结构极限的情况下,验证其可靠性与安全性能。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与体力的双重考验。顾博和张晓松正是这一试验中关键的一组成员。 那天清晨,阳光从天边缓缓洒下,顾博和张晓松按计划登机。歼-16在跑道上滑行起飞,一切顺利地进入高空。任务核心,是测试歼-16在极限减速条件下的飞控系统响应。飞机升至12500米,在规定的飞行路径中稳定前行。 就在飞行即将进入减速测试段时,一道低沉的爆响突然从机体后部传来,像是铁锤击打在钢板上。随后警报大作,座舱内的温控系统闪烁红色警示灯。 发动机温度读数飙升至200度以上。顾博几乎瞬间判断:“这是发动机过热,极有可能因油压异常或冷却系统失灵引发。” 选择跳伞,意味着放弃飞机,也极可能造成科研数据和飞机损毁。但这是可以保命的选择。张晓松的手已摸上弹射拉环,却听到顾博一字一句地说:“我们还有机会,不能就这么放弃。”他语气沉稳,眼神坚定。 两人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关闭双发动机,利用飞机本身动能进行滑翔。飞机失去动力后如流星般下坠,角度极大,几乎直线俯冲。 座舱内气压急剧变化,震耳欲聋的风噪包围了他们。指针飞速扫过每一格仪表,他们必须在有限的高度内完成发动机重启,否则就是坠毁。 顾博冷静调整舵面,利用俯冲产生的空气流加快风扇叶片自转,制造重启条件。张晓松在后舱死死盯着启动程序,手指飞快敲击控制面板。飞机飞速下坠,高度从10000米跌至7000米、5000米…… 地面指挥中心传来丁三喜的声音:“保持姿态,试启动。”这是指挥系统中最后的协助,也是此刻能依赖的一根线索。 张晓松深吸一口气,点下重启指令。右侧发动机先是轻微颤抖,然后剧烈抖动一秒,随即喷出微弱蓝色火光,启动成功。几秒后,左侧发动机也恢复了工作,飞机系统电源、电液系统开始回暖。两人短暂对视,脸上尽是汗水,却都知道——飞机还活着。 此时距离基地只有十几公里。虽然系统恢复,但飞机并不稳定,仍需完成全套降落操作。顾博重新调整姿态,将飞机朝机场方向拉回。此刻,基地已全面进入应急响应状态,跑道清空,消防车辆沿两侧就位。 下降过程中,风速不断变化。飞机在空中频频摇摆,像是在抗拒着地面召唤。张晓松一边调校航向数据,一边通过无线电向地面汇报状态。顾博则死死盯住前方,不容有丝毫偏差。 飞机最终平稳触地,在跑道上滑行了约400米后完全停稳。随着最后一次刹车,驾驶舱内一切恢复安静。两人相视而笑,这是活着回来的微笑。 飞机停稳后,维修工程师立即展开全面检查。发动机舱温控系统中的一项冷却组件出现故障,正是那块不足巴掌大的金属板,引发了整个系统的剧烈过热。 技术团队将其命名为“关键缺陷点A-213”,并迅速形成专项整改报告,整个歼-16项目随即进入紧急修复与性能优化阶段。 顾博和张晓松的飞行日志被航空工业部门完整记录。这一飞行成为歼-16研发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并被作为试飞培训的重要教材。他们不仅挽救了一架造价巨大的试验机,更保护了整个试飞数据体系的完整,避免了不可逆的数据流失。 中央军委特别发文表彰两人,顾博晋升为高级试飞技术顾问,全面参与后续战机的飞控优化设计;张晓松则调任装备技术部,成为新一代航空工程评估专家。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中国航空事业默默奉献。 这一事件之后,中国试飞员的训练标准再次升级,增加了应对极端故障下“动力恢复滑翔重启”科目。而“万米高空断电重启”则成为试飞史上一个传奇名词。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雨后清风扬

雨后清风扬

雨后清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