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多绕几千公里,也绝不走第三国。现在来看,好像走了冤枉路,花了冤枉钱,但从历史

琉璃映月痕 2025-04-25 15:08:31

宁愿多绕几千公里,也绝不走第三国。现在来看,好像走了冤枉路,花了冤枉钱,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布局深谋远虑,意义深远! 这事说的是中俄天然气合作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这条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直通中国东北的能源大动脉,最终选择从后贝加尔斯克入境中国满洲里,短短9公里的边境距离,看似“绕开”了夹在中间的蒙古国,实则藏着中俄对能源安全的长远考量。 早在2019年中俄远东项目谈判时,俄方曾提出“过境蒙古”方案,理由是蒙古地处中俄之间,管道建设成本能降低15%左右,还能兼顾蒙古国的利益,但中方坚持“直连”方案,宁可多修几百公里管道,也要避开第三国领土。 为啥非要绕开蒙古?看看国际上的前车之鉴就明白了,2009年俄乌天然气争端中,乌克兰因过境费问题掐断俄气管道,导致欧洲多国陷入“气荒”;2022年哈萨克斯坦爆发骚乱时,中哈原油管道也曾因边境管控短暂中断。 这些案例让中俄意识到,能源管道经过第三国,就像在自家门口放了个“开关”,一旦对方政局变动或被外部势力影响,整条供应链都可能被“卡脖子”。 蒙古国虽然是中立国,但地缘政治复杂,2023年美国就曾试图通过“千年挑战计划”向蒙古提供12亿美元援助,暗戳戳想在中俄之间打入“楔子”。 如今“西伯利亚力量2号”绕开蒙古直连满洲里,表面上增加了前期建设成本,却换来了三大战略优势:首先是安全性大幅提升,管道全程在中俄境内,避开了第三方干预风险;其次是效率更高,天然气从雅库茨克气田到中国东北,运输时间比过境蒙古方案缩短12小时,损耗率降低3.7%;更重要的是,这为中俄长期能源合作扫清了潜在障碍——2025年中俄天然气贸易量预计达到120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8%,直连管道就像一条“钢铁脐带”,让两国能源合作不再受第三方因素干扰。 这种“宁绕远路不借力”的布局,正是中国在国际合作中“谋长远”的体现,表面上多花了钱,实则省了未来可能被要挟的“天价成本”。

0 阅读:0
琉璃映月痕

琉璃映月痕

琉璃映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