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直到晚年都在后悔,没有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以至于全局失控。他为什么会有这样

时说历史 2025-04-27 00:29:46

蒋介石直到晚年都在后悔,没有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以至于全局失控。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他的失败真的只是因为这一次的决策失误吗?

日本全面投降之后,全国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和和平。但是蒋介石等人却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并最终于1946年6月悍然发动战争。

刚开始还叫嚣着要在三个月内全面解决国内问题,没想到事情的发展远超他的预料。虽然占尽了资金、装备、兵员数量等优势,但是开战一年后,国民党还是不得不面对被歼灭一百多万部队的事实。

辽沈战役打响之前,已经在国民党军界高层饱受诟病的陈诚被派往东北。这位才能平庸的国民党上将履职之后,凭借自己是蒋介石嫡系的身份,大力扩充东北军队,叫嚣着要将解放军从东北彻底扫荡干净。

其实从蒋介石决定让陈诚接替熊氏辉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此前熊氏辉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东北国民党的主力还没有受损,如果指挥得当,仍然有机会扭转地区局势。

但是陈诚上任之后,除了扩军其它方面几乎一无是处。1947年解放军发动秋季攻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将近7万的国民党部队。

陈诚也感觉到自己无力支撑局面,赶忙让自己的老婆出面,去南京找宋美龄求情。据说宋美龄是陈诚老婆的干娘,在宋的游说下,蒋介石将陈诚撤了下来,换成了卫立煌。

卫立煌原本就不赞同内战,到达东北对东北局势进行认真研判之后,做出了固守大城市的决定。卫立煌将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集中在沈阳、长春、锦州等附近之后,便对外围战事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

蒋介石对卫立煌的表现非常不满,数次电令卫立煌要求他将部队从沈阳南撤到锦州,防止被解放军全歼的命运,但是卫立煌拒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卫立煌有自己的考虑,其实早在赴任之前卫立煌与蒋介石就已经貌合神离,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前,卫立煌更是借考察之名长期在国外旅行。

至于蒋介石,也有自己的考虑。虽然他内心非常担心战事的发展导致精锐部队被全歼,但是如果不放一枪就会放弃东北,在国际上也确实说不过。

毕竟当初这部队还都是坐美国人的船运送过来的,如果想要继续获得国际援助,至少也得做做样子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辽沈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包围锦州之后,蒋介石彻底急了。他先是飞往北平督战,后来干脆直接飞到了沈阳。

在沈阳蒋介石又使出自己越级指挥的看家本领,完全无视卫立煌这个剿总司令,直接指挥廖耀湘和侯镜如两路军队,妄图通过东西并进的方式在锦州与解放军决战。

结果侯镜如的部队被阻击在塔山,廖耀湘也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眼见锦州危机,蒋介石又来了一波临阵换将的骚操作,把杜聿明从徐州拽到沈阳,希望通过杜聿明在东北贯彻自己的战略。

然而此时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已定,杜聿明抵达沈阳的第二天锦州宣告解放,两周后沈阳解放。从杜聿明飞抵沈阳到他灰溜溜的从锦西机场逃走,前后还不到三十天。

辽沈战役国民党方面参战部队约为55万,战后统计被歼47.2万。而解放军方面也有近7万的部队伤亡。

此役解放军除了完成了对国民党有生力量的歼灭之外,还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包括上千门火炮和超过1.5万挺重机枪,其它武器更是数不胜数。

蒋介石后来多次表示正是因为东北失利,使得国民党精锐遭受巨大损失,最终导致国民党全国战场的彻底崩溃。

但关于东北战局为何会以国民党的全面崩溃结束,蒋介石却始终认为是别人造成的,至于他自己,唯一的失误就在于刚开始没有坚持让卫立煌将部队从东北撤离。

真正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明白,即便蒋介石当时成功将东北部队撤回了关内,也无法改变他终将失败的命运。

历史的进程从来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人民才能真正的书写历史。蒋介石和他所领导的党和军队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代表资产阶级和官僚阶级的利益,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蒋介石始终想不明白这一层道理,将全国的失败归咎于某一次战役或战斗,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认知。

0 阅读:137

猜你喜欢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