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鬼子怕迷路,边做记号边走。地主见状挠了挠头:“太君,这么走太慢了,这条路我熟悉,跟着我走不会迷路的!”
1937年的腊月,小兴安岭覆盖着厚厚的雪层,寒风如刀割般锋利。在这片苍茫的白雪世界中,黄有,一位曾是汤原县石场屯的大地主,正带领着300多名日军深入雪山的深处。这次行动的目的是找到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但黄有心中有着自己的计划。
黄有并非普通的地主,他的身份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是土生土长的汤原人,自21岁起就在太平川开荒种地,最终成为一方之霸。他知道生活的苦难,因此对于那些穷苦的乡邻,他总是慷慨解囊,因此被乡亲们赞誉。另一方面,他对抗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不仅捐赠物资支持抗日游击队,还亲自加入其中,成为一名游击队员。
1937年的冬日里,小兴安岭的雪地上,寂静被打破了。黄有,一个身穿土黄色棉袍的汉子,被一群日军士兵和一个冷酷的日本军官包围。寒风中,军官的眼神如冰刃般锐利,逼视着黄有。
“说!游击队在哪里?”军官的声音冰冷,毫无情感,手中的佩剑指向黄有的喉咙。
黄有的眼神坚定,声音却平静:“我是一介农民,不知你说何物。”面对死亡的威胁,他的态度仍然坚决。
日军军官冷笑,随即语气变得狡猾:“你若带我们找到游击队,不仅你可以活命,还能得到我们的赏识。”他以为这样的诱惑足以动摇黄有的决心。
黄有心中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抉择的时刻。他的内心矛盾激烈,一方面是对家乡和同胞的深深眷恋和责任,另一方面是眼前这群魔鬼的威胁。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看似屈服,实则藏着深谋。
“好,我带你们去。”黄有的语气突然转变,满脸的恭敬和谄媚,与刚才的坚毅形成鲜明对比。
日军军官微微一愣,随即露出得意的笑容,以为黄有彻底屈服。他回头对手下命令:“跟着他!”
就这样,黄有开始带领着日军深入雪山。他走得异常缓慢,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好像每踏出一步都要费尽全力。日军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开始感到不耐烦。
“为什么这么慢?你在耍我们吗?”军官厉声问道。
黄有连忙低头道歉:“不敢,不敢。山路难行,再快些就容易迷路。”同时,他心中暗笑,这正是他的计划——拖延时间。
日军为了确保不迷路,开始在树上刻记。黄有见状,心中一动,便开始故意引导他们走向复杂的路线,让那些标记变得毫无意义。
“太君,这么走太慢了,这条路我熟悉,跟着我走不会迷路的!”黄有边挠了挠头,脸上装出一副信任我的表情。
然而,他心中清楚,这些日军已经深入虎穴。他带领的不仅仅是敌人,更是将他们引向绝路的诱饵。每一步,每一个转弯,都是他精心设计的迷宫,旨在让这群侵略者在这茫茫雪海中迷失方向,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几天的艰难行军后,日军的军粮接近枯竭。面对日军的威胁,黄有假装恐惧,声称游击队的根据地就在前方。但当日军跟随他到达一个废弃的营地时,他们发现那里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和雪。日军的怒火再次升起,黄有再次用尽话术,声称游击队已经转移。
那个夜晚,黄有趁着黑暗和日军的疲惫,悄悄离开了营地。他冒着严寒和雪地,终于找到了抗日游击队,告知了日军的位置。随后,游击队发动了突袭,将日军困在了无路可退的深山之中。经过一番激战,日军被全部歼灭。黄有因为严重的冻伤牺牲,他的英勇行为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故事被口口相传。
黄有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牺牲、勇气和智慧的传奇。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对抗强敌并非只有硬碰硬的战斗,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他的行为激励着后来的人们,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光辉篇章。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黄有用他的生命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写下了浓重一笔。他的故事,不仅是对抗日英雄的赞歌,更是对于那些在艰难时期仍旧坚持正义和勇气的人们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