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春,银川市一处工地热火朝天地拆着马鸿逵留下的旧兵营,突然墙缝里掉出个小

古今瞭望之窗 2025-04-29 12:51:19

1959年春,银川市一处工地热火朝天地拆着马鸿逵留下的旧兵营,突然墙缝里掉出个小铜盒。工人好奇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本硬币大小的书,满页密密麻麻的外国文字。这小玩意儿是啥?怎么藏在这儿?它跟马鸿逵有啥关系?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就这么被敲开了,勾得人忍不住想挖出背后的故事。 拆墙的老李头捏着铜盒直嘀咕:“这年头连墙缝都下崽儿了?”烟盒大小的铜盒子锈得发黑,掀开盖子却蹦出本紫皮金字的袖珍书,字小得跟蚂蚁排队似的。旁边戴老花镜的工友瞅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这不是回民兄弟的《古兰经》嘛!封面上还刻着埃及国徽!”工地上炸了锅,谁见过比硬币还小的圣书? 你瞅这事儿多玄乎。马鸿逵当年霸占这兵营时,怕是做梦都想不到墙里卡着个“护身符”。专家后来鉴定,这书是1892年埃及造的,薄如蝉翼却字迹清晰,不用放大镜都能读——阿拉伯工匠用蜂蜡混着金粉拓印,纸页薄得能透光,塞进铜盒里刚好当项链坠子。当年去麦加朝圣的中国穆斯林,揣着它跨过沙漠瀚海,最后不知咋的落进了宁夏的墙缝里。 要说马大帅和这书的关系,倒像出黑色喜剧。这军阀搜刮西北十几年,连唐玄宗的封禅玉册都敢挖出来私藏,结果最值钱的宝贝早在他眼皮底下蹲了二十年。当年他手底下的兵痞子敲墙修工事,愣是没发现墙里藏着无价之宝。反倒是几十年后拆墙的老李头,一锤子砸出了中外文明交融的铁证。 最绝的是这本《古兰经》的命数。躲过了西北的风沙、军阀的枪炮,在墙缝里猫了半个多世纪,油墨居然没褪色。老李头捐给博物馆时,专家捧着它直哆嗦:“这要搁现在,得用防弹玻璃供着!” 当年带着它回国的穆斯林,估计也想不到这小玩意儿能混成国家一级文物,在展柜里替丝绸之路讲古。 看着玻璃柜里的小铜盒,总觉得历史跟人闹着玩儿似的。马鸿逵费劲巴拉抢的玉册,现在锁在台北故宫当摆设;他瞧不上的墙缝破烂,倒成了文明对话的活化石。那帮穿长袍的朝圣者、挥铁锤的工人,哪个不比穿军装的明白啥叫“真主至大”?

0 阅读:0
古今瞭望之窗

古今瞭望之窗

站在高处,瞭望古今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