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上旬,日伪军对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发起了报复性“扫荡”。日军纠集了一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5-01 10:49:52

1941年11月上旬,日伪军对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发起了报复性“扫荡”。日军纠集了一个中队110多人和伪军700多人,兵分三路向新四军发起了进攻,企图将新四军一网打尽。 1941年11月上旬,日伪军纠集110多人和700多伪军,兵分三路,对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发起报复性“扫荡”,气焰嚣张,誓要将新四军连根拔起。敌众我寡,装备悬殊,新四军如何在这危急关头翻盘?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悄然拉开帷幕,胜负未定,悬念丛生。 1941年11月初,日伪军针对新四军苏中三分区的活动,策划了一场大规模“扫荡”。日军出动一个中队约110人,配上伪军700多人,总兵力超过800人。他们兵分三路,从泰兴据点出发,直扑新四军根据地。日军大队长加藤带队,装备轻重机枪,弹药充足,摆出一副不把新四军消灭绝不罢休的架势。当时正值秋末冬初,寒风刺骨,敌军士气却因连日作战显得高涨。伪军虽被日军驱赶着冲锋,但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这次行动的目标很明确: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彻底摧毁苏中三分区的抗战力量。 可当时的情况对新四军来说并不乐观。第一师一旅的第二团和第三团不在根据地,留守的只有第一团和少量地方武装。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硬碰硬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新四军第一团团长王萱春和政委曾如清迅速召集骨干,分析敌情。他们明白,这场仗不能靠蛮力,只能靠脑子。 王萱春果断决定,先不跟敌人正面交锋,而是用游击战拖住对方。他派地方游击队出马,这些队员大多是本地人,熟悉地形。他们时而在东边放烟雾,假装主力转移;时而在西边敲锣打鼓,扰乱敌军视线。日伪军被搞得晕头转向,分兵追击,却一次次扑空。 三天下来,敌军在根据地里来回折腾,腿都跑软了。伪军士兵扛着枪,满腹牢骚,嘴里骂个不停;日军虽然纪律严,但连日奔波也撑不住了。加藤急得跳脚,挥着军刀催部队加快速度,可新四军主力愣是没露面。眼看粮食和体力都耗得差不多了,敌军没了办法,只得灰溜溜地准备撤回泰兴。 王萱春看准了敌军撤退的时机,决定反击。他选了高明庄作为伏击点,这地方地势复杂,芦苇茂密,是天然的隐蔽场。11月13日夜,第一团悄悄摸到高明庄东北的高家湾埋伏好。战士们趴在田埂后,手里紧握步枪,屏住呼吸。游击队则扮成老百姓,沿路盯着敌军动向,用暗号把消息传回来。 第二天早上,日伪军果然撤退经过这里。这支约600人的队伍由加藤带队,因连日作战,队形散乱,士气低落。伪军拖着步子,满脸不情愿;日军虽还硬撑着,但也疲惫不堪。新四军瞅准机会,准备动手。 中午时分,敌军走进伏击圈。王萱春一声令下,三营率先从东侧冲出,枪声大作,子弹密集射向敌军。日伪军没料到这一招,顿时乱成一团。伪军扔下枪就跑,日军则依托田埂还击。加藤跳下马,试图稳住队伍,但已经晚了。 一营和二营从南北两侧包抄过去,步步紧逼。枪声响个不停,硝烟弥漫。敌军退到村子里,占据几栋房子负隅顽抗。新四军调整部署,三营正面压上,一营二营绕到两侧,切断退路。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都有伤亡。 夜里,敌军被困在一片低洼地,依托水沟和坟堆死守。新四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甚至展开肉搏。到了拂晓,敌军弹药耗尽,士气彻底崩了。他们集中火力突围,冲开了一条口子。加藤手臂被砍伤,靠部下拖着逃走。 战斗第二天早上,民兵和游击队清扫战场。在村民曹老爹家搜出三名藏起来的日军,还有一个重伤的倒在门口。村民拿着锄头镰刀围住房子,游击队冲进去解决战斗。两名日军被击毙,剩下一个投降。这次伏击战共歼灭日伪军500多人,只剩不到100人逃回泰兴。加藤因伤太重,死在泰兴城门口。 虽然没能全歼敌军,但新四军以少胜多,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这仗打得解气,也让敌人不敢再轻易来犯。 高明庄之战能赢,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400多名村民自发组织担架队、农抗会,帮着抬伤员、看俘虏。儿童团的小孩跑前跑后,传递消息、搬东西。2000多军民齐心协力,才把敌人收拾得服服帖帖。这就是抗战的力量,不光靠枪杆子,更靠人心。 王萱春,第一团团长,出身穷苦人家,早年受够了日寇欺压,投身革命。他打仗有经验,脑子活,擅长在劣势中找机会。高明庄一战,他指挥若定,立了大功。后来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他继续带兵打仗,成了新中国的一员猛将。 曾如清,第一团政委,苏中本地人,从小参加革命。他干政治工作有一套,擅长鼓舞士气。战斗前,他把敌情讲透,激励战士们拼命一搏。战后,他接着搞部队建设,为新中国出力不少。 高明庄伏击战虽规模不大,但意义不小。它展现了新四军的战术智慧,也证明了军民团结的威力。日伪军想靠人多势众压倒我们,结果反被打得落花流水。这场胜利鼓舞了苏中根据地的军民,让大家更坚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