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饭时的柴火都是哪里来的? 古代的柴火主要靠山林里的树木,尤其是那些没人管的野林子。在古代中国,森林资源可不是随便动的,历朝历代都有法律管着,乱砍树可能得挨鞭子或者罚钱。所以,樵夫们只能跑去偏远的无主山林干活。这些地方没啥人管,树多,但也危险——野兽、陡坡,都是家常便饭。 砍啥树也有讲究。栎树这种硬木烧得久,最适合煮饭用;松树容易点着,拿来引火正好。樵夫们还得摸摸树干,看看干不干,湿木头烧起来烟大,谁也受不了。季节也得挑,冬天砍的树水分少,质量更好。到了明朝,森林管得更严,有主的林子碰都不敢碰,樵夫只能走更远的路,去荒山野岭找柴火,回来还得卖到城里,折腾一天也就赚点辛苦钱。 樵夫这活儿听着简单,其实累得要命。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扛着斧头、绳子往山里跑。山路不好走,摔一跤都算轻的。到了林子,得挑好树,抡斧子砍,砍完还得修枝、锯段、捆成捆。一捆柴火几十斤,扛在肩上,走几里路回家,肩膀都能磨出血印子。第二天还得推车去集市卖,吆喝半天,碰上会砍价的买主,赚的那点钱都不够填饱肚子。 危险也不少。山里有野兽,狼啊熊啊,碰上了只能靠运气。有时候路上还有土匪盯着,抢了柴火不说,命都可能丢。工具就那么点,斧头磨秃了还得自己修,绳子断了就得凑合用。体力活加上这些风险,樵夫的日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扛下来的。 古代没柴火可不行。家里做饭、取暖,全靠它。农村人更是离不开放,煮粥、蒸馍,哪样不要柴火?城里也不例外,酒馆、茶肆、铁匠铺,烧柴火的地方多了去了。尤其是这些买卖,用柴量大,樵夫就得常跑,给他们送货。柴火好不好,直接影响饭菜香不香,火够不够旺,所以樵夫得保证木头干、烧得实诚,不然回头没人买。 樵夫地位不高,但没他们不行。他们跑山扛柴,换来的钱养家糊口,也让整个社会转得起来。说白了,古代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就是靠这些不起眼的柴火撑着的。 时间一长,柴火这行当慢慢不行了。明朝后期,煤炭开始流行,城里人觉得煤方便又顶用,集市上煤摊子多了,柴火摊子就冷清了。樵夫卖不动货,价钱被压得低,日子更不好过。年纪大的干不动了,收入没了,幸好有些地方官府会救济穷人,发点米面啥的,总算饿不死。 煤炭一上来,柴火就退场了。山林还是那片山林,可樵夫的身影少了。现在想想,煤炭是进步了,可烧柴火的日子也有它的味儿。古人靠山吃山,硬是凭双手把生活过下去,这份韧劲真挺让人佩服的。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今儿继续深挖协和4+4博士的事儿。除了董小姐
【29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