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敦煌北凉时期的飞天“硬邦邦”还是男的?

说起敦煌飞天,大家脑海里都是衣裙飘逸、姿态优美的仙女形象。但在敦煌最早的一批洞窟——北凉时期的石窟里,飞天却完全是另一种

说起敦煌飞天,大家脑海里都是衣裙飘逸、姿态优美的仙女形象。但在敦煌最早的一批洞窟——北凉时期的石窟里,飞天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他们大多是男性,身体粗短,动作僵硬,飞起来的姿态像个“U”字,带着一种笨拙又古朴的感觉。

莫高窟272窟莲华飞天藻井(北凉)

这就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了

事情要从公元304年说起。那时西晋王朝衰落,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大乱世。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在中原地区争夺权力,河西走廊一带也先后被五个政权统治,史称“五凉”,北凉是其中之一。

北凉是由卢水胡首领沮渠蒙逊建立的。他先在397年起兵,推举段业为王,后来在401年杀了段业,自己当上北凉王,定都张掖。北凉最强盛时,控制着今天甘肃西部、青海、宁夏和新疆的部分地区。

榆林窟第025窟·飞天(中唐)

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逃避现实的思想盛行。又因为北凉和西域各国有来往,佛教就在这里兴盛起来。敦煌石窟就是在北凉时期开始开凿的。

由于北凉国力有限,佛教也还没完全普及,早期的敦煌石窟规模很小,形状简单,主要是供僧侣坐禅、观像、礼拜和日常起居用的。

榆林窟第025窟·飞天(中唐)

虽然条件简陋,但北凉壁画却是敦煌佛教艺术的起点。这时的画风主要受西域(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影响,可以看作是对西域石窟的“模仿作业”。不过敦煌从汉代以来就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画风还是在模仿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长期战乱让民生困苦,佛教思想中对人性的约束,使得北凉壁画整体情调阴郁、沉重,缺少印度和西域壁画中那种明快欢乐的气氛。

壁画内容多是“本生故事”,讲的都是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故事,情节往往很惨——比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等,强调悲悯和牺牲。这种对苦难的描绘,正是现实生活在艺术中的反映。

莫高窟61窟密宗塔(五代)

跟这种情况一致,北凉时期的飞天也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格调沉重,被专家称为“西域式飞天”。莫高窟的268、272、275窟就是典型代表。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窟的飞天是什么样子的:

268窟的飞天:裸着上身,穿着裤子或裙子,线条粗犷,头上有圆光,飞起来呈“U”字形,造型简单呆板。

272窟的飞天:数量很多,比268窟的生动一些。头光和衣裙的色彩搭配有间隔,装饰性很强。画家用粗重的线条画出椭圆形的头、腿、胸肚,虽然笨拙但不俗气,身体弯曲,富有动感。

275窟的飞天:出现在佛传故事画的上方,画法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只是体积小一点,横排在壁画上方,因为没有界栏,显得有点拥挤。

榆林窟第025窟·飞天和尚飞杖飞钵(中唐)

为什么是男性还这么僵硬?原因是这三个窟的飞天画风比较一致:造型简朴,多为男性

,身体粗短,姿态矫健厚重,面相丰圆,深目、大鼻、大眼、大嘴、大耳,有的束圆髻,有的戴印度式五珠宝冠,或上身半裸赤足,下着羊肠裙;或腰系围裙,肩披大巾,像西方僧侣,动作笨拙僵硬,飘带舞动形式单一,主要靠身体扭曲来表示飞舞,身体多呈“U”字形。

根本原因在于:敦煌的画师们刚开始接触佛教题材和外来的表现手法,还处在模仿阶段。他们对飞天这个形象还不熟悉,基本上是照搬了西域龟兹等石窟的绘制模式。所以,北凉飞天在面容、姿态、色彩、线描上都和西域飞天很像,但因为画师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笨拙。不过在今天看来,这种稚拙、质朴的风格,反而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而且跟汉、魏晋时期的墓葬壁画相比,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榆林窟25窟 (中唐)飞天

北凉飞天之所以动作僵硬而且是男性,主要是因为它们是敦煌飞天的“初代版本”,是本地画师在西域风格影响下的初步尝试。在那个战乱频繁、思想压抑的时代,艺术风格自然也显得沉重笨拙。但这正是敦煌飞天演化的起点,没有这个“笨拙”的开始,就不会有后来盛唐时期那些飘逸优美的飞天仙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