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上海,大批国军士兵在上海火车站集结。他们准备开赴徐蚌前线。寒冷的冬天,每名士兵都穿着棉军装、棉鞋,打着紧紧的绑腿。
虽然,他们从着装到武器装备都不错,但个个垂头丧气,毫无士气。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对决开始。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就有关于几大战役中一些细节之处的演义。这里特别要说的就是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
“徐蚌会战”以共产党军队大获全胜结束,国民党也曾对此战役进行复盘,他们认为此次会战的失败就是因为贾汪起义以及廖运周等人的起义。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早在上海火车站士兵集结的时候已经注定。为什么会这样呢?先从几张老旧的照片说起。
中国内战结束后,有很多照片被公布出来,其中就有几张是国民党军队在上海火车站集结的照片。
照片中,国军士兵穿着棉衣、棉鞋,配备了较好的美式装备,各种作战器械应有尽有。从这点看,他们就已经比当时的共产党军队强了很多。
虽然国民党士兵的服装和武器都比较好,但从照片中看到的士兵的精神风貌不好。士兵们都慵懒的坐在地上,还有几个人围在一起说笑的。
另外的一些士兵,则看上去忧心忡忡,似乎并不想上战场。
谁都知道,带兵打仗就是要士气高昂,如果每个作战的士兵都情绪不高,士气萎靡,最终在战场上不是被杀就是被俘,打胜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简单来说,士兵这样的状态下,即便是没有国民党内部人员起义,国民党军队想要胜利也是很难的。中国历史上的区域性内战事件也很多,为什么这些国民党士兵没有了斗志呢?
第一,在抗日战争之前,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已经开始内战,如果不是“西安事变”,很大可能内战不会暂停。
而多年的战争让很多士兵失去了家人和战友,活下来的是九死一生,这些人来源自普通百姓,他们的愿望不是打仗,而是想安安稳稳的过生活。
显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并没有考虑到百姓的诉求,因此,这些士兵在内里对战争有了抵触和倦怠的情绪。
第二,徐蚌会战之前,东北战役刚刚结束。在东北战场上,共产党军队好好的给国民党军队上了一课。
共产党军队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国民党军队无从招架,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国民党军队的士兵觉得共产党军队不可战胜,从心理上对共产党军队产生害怕的心理。
第三,共产党解放的地区立刻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等运动。这样的做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得到了东西,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给了老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机会。
国民党士兵中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他们也想要安稳度日,可惜国民党从来不会考虑他们的处境,反观共产党设身处地的从穷苦百姓出发,解决百姓难题。
就这一点,足够动摇国民党部队中大多数士兵的心,因此,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士气低迷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当然,徐蚌会战的最终失败绝对不是一个原因导致的结果。除了国民党士兵作战士气低迷以外,还有很多诱因存在。
比如说,在国民党军队的整个会战的战略布局上来看,这其中就存在很大的漏洞。当时,虽然国民党军队数量远超共产党军队,但是在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军队的作战能力之前,他们所采用的是大范围的防御。
虽然这样看起来防御阵线很宽,似乎是铜墙铁壁,共产党军队无从下手。可实际上,兵力过于分散,直接导致部分防线的国民党兵力优势没有展现出来。
只要撕开一个口子,结果可想而知。
再者,国民党军队的执行能力较差。我们都知道共产党军队作战的时候,讲究“兵贵神速”,我方曾经多次用奇袭的战术打得敌人落荒而逃。
完全地执行作战战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以最快的部队反应速度来作战,这才是战场上的致胜法宝。
显然,国民党军队没有这样的意识,最终错过好的战机,导致全线防御崩塌。
最后,国民党失败还与其内部矛盾突出有关。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有80万人之多,但是各个集团军之间只讲个人感情,不考虑整体利益。
如果军长互相之间有过节,还可能在最终关头给对方下绊子,这点在电视剧《大决战》中都有描述。
在如此的情况下,即便国民党有浩浩荡荡的80万军队,也如同一盘散沙,正如一句话“各自击破,不足为患。”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内战早已结束,但是这段历史永不可磨灭。回忆起当初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再想想如今,只能说感谢先烈让我们远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