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克什米尔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局势已持续近十天,且仍在不断恶化。4月30日晚至5月1日凌晨,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再次爆发交火,这已是连续第七天的军事对峙。 双方都没有表现出要退让的意思,还不断更加强硬地表态,这也让南亚局势变得更紧张了,甚至可能滑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边缘。
印度方面态度尤为强硬,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在公开声明中强调,印度的反恐行动不会停止,直至所有威胁被彻底消除。与此同时,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与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通话,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这一系列表态表明,印度政府无意缓和局势,反而在加大对巴基斯坦的外交和军事压力。 面对印度的强硬姿态,巴基斯坦同样寸步不让。5月1日,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与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紧急会晤,讨论当前安全局势。扎尔达里明确表示,巴基斯坦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一天,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亲临前线部队视察实战演习,并向印度发出严厉警告:任何军事冒险行为都将遭到巴基斯坦军队迅速、果断且升级的回应。 从双方的声明和行动来看,印巴两国显然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军事冲突的风险正在急剧上升。
军事准备升级,冲突风险加剧
除了口头交锋外,印巴双方的实际军事部署也透露出危险信号。4月30日,印度宣布对巴基斯坦关闭领空,作为对巴方此前类似措施的回应。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总理莫迪已授权军方采取“自主行动”,允许军方在必要时自行决定如何应对巴基斯坦。 而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当地政府也采取了紧急措施。最大城市穆扎法拉巴德市的官员宣布,全市1100多所学校即日起停课10天,以应对可能的安全威胁。这一决定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局势可能恶化的预判。 种种迹象表明,印巴两国不仅在言辞上针锋相对,更在实际行动上为可能的军事冲突做准备。考虑到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长期对立,以及近年来多次濒临战争边缘的历史,当前的紧张局势若失控,极有可能演变成南亚地区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军事对抗。
虽然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克什米尔恐怖袭击事件,但印度在未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巴方则多次强调,愿意配合国际社会展开公正调查,并呼吁印度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想不到新德里方面对此置若罔闻,反而不断升级军事施压。 因为印度拒绝谈判,巴基斯坦便向国际社会寻求帮助。巴基斯坦领导人近日和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通了电话,希望美国能对印度施压,让印度保持克制。 只不过,布林肯仅表示“鼓励印巴合作”,并没有对印度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显然美国目前并不愿深度介入此次危机,巴基斯坦难以依靠美国来缓和局势。
中国表态支持,承诺两项关键援助
在国际社会反应冷淡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将目光转向其长期盟友,中国。 5月1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会面。巴方给中方详细说了目前印巴紧张局势的最新情况,还再次强调巴基斯坦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同时表示愿意通过对话来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中国大使在会谈中明确表达了两项关键承诺: 第一,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维护主权和安全利益。这第一个承诺意味着中国将在外交和政治层面力挺巴基斯坦,防止印度单方面施压得逞。 第二,中国支持对克什米尔恐袭事件进行公正调查。第二个承诺直指当前危机的核心问题,即印度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对巴方进行指控。中方呼吁通过客观、公正的调查厘清事实,而不是任由局势因误判而失控。 中国的立场不仅是对巴基斯坦的坚定支持,也是对印度的间接提醒:任何进一步激化冲突的行动,都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局势走向何方?
目前,印巴双方仍处于高度对峙状态,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成为全面冲突的导火索。印度国内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莫迪政府面临大选压力,可能借强硬姿态争取民意支持,但这种策略一旦失控,后果将极为严重。 对中国来说,南亚局势的稳定至关重要。作为巴基斯坦的长期伙伴,中国既要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也要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而印度方面也应冷静权衡,如果说执意升级冲突,不仅会破坏地区稳定,还可能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眼下,国际社会应加大斡旋力度,推动印巴重回谈判桌。否则,克什米尔恐袭事件的后续影响,恐将远超各方预期。
zcw475816
1962年印度从总统到国民全都狂热的不得了,然后被打了一顿以后,全都冷静了,再也不敢对西藏有啥念想了,目前你也不要劝印度克制,今天就算冷静了,明天还会狂热,不如借此扎扎实实狠抽他一顿,这样更加有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