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宝鸡博物馆一工作人员路过一废品收购站时,总感觉有双诡异的眼睛盯着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5-06 13:11:11

1965年9月,宝鸡博物馆一工作人员路过一废品收购站时,总感觉有双诡异的眼睛盯着他,扭头一看,竟然是一个青铜器上面有眼睛,吓得他撒腿就跑! 在1965年一个9月日子里,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漫步于龙泉巷的金台人民公社废品回收门市部,本想着随意逛逛,谁知命运却在此与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穿行于杂乱堆放的废旧物品中,佟太放忽然感到一股异样的感觉,仿佛有一双目光紧盯着他。他不由自主地转身看去,只见一个泛着土锈的青铜器上,一对兽面的眼睛栩栩如生地"盯"着他,那圆形的眼珠和圆点状的瞳孔在阳光的映照下,透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佟太放并非被吓倒,而是惊喜交加。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他的职业敏感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废品,而是一件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文物。他迅速上报给馆长吴增昆,随后保管部主任王永光立即行动起来,几经周折后筹集到30元资金,将这件铜器成功运回博物馆。这成为了宝鸡市博物馆自1959年成立以来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意义非凡。 王永光对铜器进行了仔细的清理和测量,发现这件器物通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达14.6千克,腹部露出精美华丽的浮雕饕餮纹饰。因此,博物馆最初将其命名为"饕餮铜尊"。令人着迷的是,这件铜尊上的装饰风格雄浑粗旷,既有高大厚重的身姿,又有精致复杂的工艺,尤其是那些兽面纹样,有的带着新月形眉毛,圆形眼珠和圆点状瞳孔;有的则无眉,椭圆形眼珠,配以短线状瞳孔,均以阴刻地纹的方式刻画出臣字形眼眶,并用云雷纹填底,显示出不凡的艺术造诣。 然而,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今生却充满了坎坷。早在1963年8月的一个雨后清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的村民陈堆在后院发现了西方向因大雨崩塌的土崖隐隐泛着光亮。他与妻子张桂兰一起,用木板搭梯,用锄头挖掘,终于发现了这件后来被证明是西周早期的铜器。夫妻二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在家中墙角,用一床旧棉被盖住保存。 命运弄人,第二年因收成不好,陈堆夫妻回到固原老家,将铜器交给二哥陈湖保管。但陈湖家中生活困难,妻子患病,邻里还传言这与守不住"宝器"有关。无奈之下,陈湖在1965年将青铜器以30元的价格卖到了宝鸡的收购站,换来一斗高粱,解决了一时的生活困难。 在1975年,国家文物局决定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赴日本展出,当时被命名为"饕餮铜尊"的青铜器因其华丽的造型入选其中。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清理这件文物时,敏锐地察觉到铜器底部较为平整,仔细观察竟隐约可见文字笔画的痕迹。这一发现让马承源心头一震,他意识到这可能藏有铭文,于是将其交给了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徐毓明,希望通过专业手段揭开其中的秘密。 徐毓明首先采用机械方法小心地剔除有害锈蚀,果然在局部去锈过程中发现器底确实刻有铭文。他随后用硫酸和重铬酸钾配制的去锈液对铭文所在位置进行局部处理,最终呈现出122个字的铭文,排列成12行,内容弥足珍贵。完成铭文清理后,徐毓明还用氧化银对有害锈蚀部位进行局部封闭,并对整件文物实施苯骈三氮唑稳定处理,确保它在海外展出期间不会产生新的锈蚀。 这些铭文如同一座时空隧道,将我们带回了300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经唐兰、张政娘、马承源、于省吾、李学勤、朱风瀚等一批学者反复研读,铭文内容大致还原:周成王在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后,按照武王礼制举行福祭。在四月丙戌这一天,成王在京室训诫"宗小子"们,讲述文王、武王的功绩和灭商建国的历史,特别提到武王在战胜商朝后曾向天卜告:"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治理民众。"这段话中出现了"中国"二字,虽然此时的"中国"指的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央之国,而非今天国家的概念,但这却是"中国"一词在历史文献中的首次记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何尊铭文中首次出现了带"心"旁的"德"字。在此之前的甲骨文中,"德"字常被写作"得",由行人旁和一只眼睛组合而成,指的是目视前方的道路,多用于记录战争中获取的财富和俘虏。而在何尊铭文的"恭德裕天"中,"德"字的右下角多了一个"心",体现了周人"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这一思想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15
沙滩留下脚印

沙滩留下脚印

爱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