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章太炎来杭州楼外楼吃饭,恰好蒋介石和宋美龄来吃饭,双方各吃各的,互相也不打招呼。要走的时候蒋介石却过来寒暄“太炎先生,你好吗?”章太炎回答“靠一支笔骗饭吃。”随后蒋介石便将自己的手杖送给了章太炎。 楼外楼的雕花门外,西湖的风卷着涟漪轻拍堤岸。蒋介石话音刚落,空气瞬间像凝住了般。章太炎摘下圆框眼镜,慢条斯理地用帕子擦拭镜片,浑浊的眼珠透过镜片打量着眼前这位身着笔挺军装的“国民领袖”,嘴角扯出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那声“骗饭吃”说得轻飘飘的,却像根刺,扎得在场所有人都脊背发凉——谁都知道,这位国学大师的笔杆子,骂过慈禧、怼过袁世凯,如今这话,明摆着是在敲打蒋介石。 蒋介石握着镶玉手杖的指节微微发白,身旁的宋美龄轻咳一声,想打圆场。可蒋介石却突然笑了,笑声爽朗得有些刻意,他将手杖往章太炎跟前一递:“先生这支笔,可比我的枪杆子厉害,这手杖就当是晚辈的敬意。”不等章太炎推辞,便带着宋美龄大步离去,皮鞋踏在青石板上的声响,透着股不容置疑的强硬。 章太炎盯着那根乌木镶金的手杖,纹路里还留着蒋介石握过的余温。伙计们围过来七嘴八舌,有人说这是蒋委员长示好,也有人嘀咕这是变相拉拢。老先生却突然把拐杖往肩上一扛,大踏步往门外走,嘴里念叨着:“拿人手短,这棍子得赶紧找个由头还回去!” 当晚,杭州文人圈子就炸开了锅。有人连夜写了打油诗:“楼外楼中两相逢,一言一杖见峥嵘。笔锋藏刃惊四座,权柄相赠意难平。”更有人扒出陈年旧事——当年章太炎坐大牢,蒋介石还是无名小卒;如今地位颠倒,可老先生的脾气半点没改。 没几日,杭州城里就传开了新消息:章太炎让人把那根手杖送了回去,还附了封信,里头只写了两句古文,懂行的人一看就乐了,那分明是在暗讽蒋介石“德不配位”。而蒋介石收到退礼,望着空荡荡的手杖架,沉默了许久,最后只是吩咐秘书:“以后遇上太炎先生,礼遇照旧。” 这场看似平常的偶遇,实则是旧文人风骨与新政权权威的无声碰撞。章太炎的一支笔,写得了锦绣文章,也戳得破官场虚伪;蒋介石的一根手杖,送得出拉拢之意,却换不来文人真心。
在时代的风云变幻里,这短短几句对话、一个赠礼,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新旧思想的交锋,也照见了知识分子在权力面前的坚守与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