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解放军在追击马家军残匪时,司号兵杨忠孝打死了一个穿着与众不同的

叶子纪事 2025-05-06 16:56:31

1949年12月,解放军在追击马家军残匪时,司号兵杨忠孝打死了一个穿着与众不同的匪徒,战士们围观后,说:“穿得这么阔气,怕是个大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遍九州,可在中国的西北角落,有一些旧势力的残余仍在不甘心地挣扎。

在这其中,原马家军将领马英的事迹却格外引人注目,他曾是马步芳手下的悍将,最终却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要想理解马英,得先看看马家军在西北的地盘,这支割据青海、甘肃多年的地方势力,靠着家族网络和精锐骑兵,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而马英身为一个早年出身清贫的回族青年,他17岁就投奔到马步芳门下。

他胆子大,打仗也有一套,很快就成了骑兵旅长,被马步芳视为趁手的“好刀”。

后来到了抗战时期,马英确实带兵打过日寇,也因此攒了一些名气,但随着解放战争的到来,他的人生轨迹也彻底变了方向。

1949年的兰州战役,解放军攻势如潮,马家军挡不住,马步芳逃向西宁,把烂摊子丢给了儿子马继援。

败局已注定,马继援命令马英带骑八旅死守黄河边,谁知天不遂人愿,赶上暴雨涨水,渡河工具又缺,马英的骑兵部队损失惨重,骑马的成了步行的。

兰州、临夏的青马部队全线溃散后,西宁也解放了,马步芳父子溜之大吉,而走投无路的马英,最后选择了向解放军投降。

不过,这仅仅是他为了保全实力施行的“缓兵之计”。

在解放军的军官训练处,马英表面上老老实实接受学习改造,心里却盘算着卷土重来的机会。

没过多久,解放军主力调去了新疆等地执行任务,马英觉得机会来了,就找个“回家住几天”的借口溜出了西宁,在暗中开始联络旧部,盘算着干一场。

说干就干,1949年12月5日,马英纠集了大约1700号旧部,可怜的是,里面只有700个人有枪。

他们在大通县扯起旗子造反,妄想着先拿下大通县城当老巢,可他显然低估了人民解放军保卫新生政权的决心和力量。

大通县城守军虽然人不多,却凭着坚固的城墙和手里够劲儿的武器,硬是死死守住了县城,挡住了马英的进攻。

在那之后,解放军立刻从西宁调部队去增援大通,贺炳炎、廖汉生两位指挥员坐镇,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先分兵去解除桥头和大通县城的围困,接着巩固桥头这个据点,确保西宁到大通的交通线畅通无阻。

在硖门之地,马英率领千余匪徒围攻解放军一个连。千钧一发之际,九团政委余金龙率部及时赶到,将那个连解救回县城。

尽管马英自己跑到前头督战,可他那些乌合之众始终啃不下县城这块硬骨头。

解放军的增援部队陆陆续续赶到了,和城里的守军里外夹击,把马英的这伙人打得七零八落。

到了12月6号那天,战斗基本结束了,匪徒死伤被俘一大片,然而马英还没死心,他还在寻找反扑的机会。

到了11号,他派了一部分人去偷袭煤窑沟的煤矿,想断了解放军的燃料供应线,结果呢,这次行动也不出意外的黄了。

12月12号,马英又豁出去了,带着六百多名他自以为的“精锐”,再次扑向桥头,而解放军的守军咬牙顶住,还和及时赶来的骑兵营配合,最终把这伙匪徒打垮了。

第二天,解放军追击残匪的时候,有个司号员叫杨忠孝,他在乱枪中击毙了一个穿着跟别人不一样的匪徒,上去一搜,嘿,这人身上竟然找到金子,还有一枚刻着“马英之印”的印章。

后来,找来几个原先在马步芳部队干过的军官一辨认,确认了,打死的这个,正是马英本人。

马英一死,这伙叛乱的匪徒彻底没了主心骨,很快就被解放军全部剿灭了,而为了警示那些还在观望或者想搞事的土匪,解放军把马英的尸体运回了西宁,进行了示众。

马英的这场闹剧,只是解放军在青海剿匪行动中的一个小片段,从1949年9月解放青海开始,一直到1952年7月,解放军总共在青海剿灭了一万五千多名土匪,才最终让这片大地恢复了和平与安宁。

而马英的覆灭,不仅标志着马家军残余势力彻底完了,也给那些妄图螳臂当车、阻挡时代大潮的人敲响了警钟:他们失败的下场,早已是注定的。

那马英的选择,究竟是出于对旧时代权势的眷恋,还是对新社会、新秩序的恐惧,而他的故事,又给了我们哪些回望历史、走向未来的启示呢?

0 阅读:82
叶子纪事

叶子纪事

叶子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