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北京,寒风凛冽。罗春明驾驶着“W-1001”,与数百名建设者一起,投入到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中。 1976年12月,北京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庞,罗春明却裹着厚棉袄,驾驶着“W-1001”履带式吊装车,忙碌在天安门广场。那年,毛主席刚去世不久,全国上下悲痛万分,而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成了无数人寄托哀思的希望。罗春明,一个普普通通的建设者,带着满腔热血加入了这场特殊的工程。他的故事藏着怎样的辛酸与自豪?那座庄严的建筑背后,又有多少人的汗水和信念? 罗春明,1953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工厂的技术员,母亲操持家务,家里还有个姐姐。小时候的他聪明活泼,挺招人喜欢。1964年,他11岁,在赵登禹路小学读四年级。那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学校挑学生参加国庆庆典的方队,罗春明被选中。他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是天大的荣誉。训练时,他认真学动作,手持花环反复练习,拼出“庆祝国庆”“万岁”等字样。庆典那天,他站在天安门广场,看到毛主席挥手,心里满是敬仰,那一刻成了他一辈子的记忆。 1969年,初中毕业后,罗春明响应号召去了湖北,支援三线建设。他加入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参与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援建。工地在大山里,条件苦得要命。扛工具、翻山头、建厂房,夏天晒得满身汗,冬天冻得手脚麻,可他从没喊过累。他常说:“年轻人就该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几年下来,他从学徒变成了熟练工,还学会了开履带式吊装车。后来,他接手了“W-1001”这台大家伙,花了一年时间摸熟操作,成了工地上的能手。1973年,他带着这台车回到北京,开始参与首都的建设。 1976年9月,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罗春明心里沉甸甸的。他想起1964年国庆时毛主席挥手的模样,眼眶有点湿。那年12月,中央决定建毛主席纪念堂,罗春明接到任务,带着“W-1001”上了工地。那时候,北京的冬天冷得要命,气温常在零下,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他每天早早到岗,开着吊装车把水泥袋吊到高处,供工友们用。机器冻得不好使,他就下去铲冰,手冻肿了也不吭声。 工地没暖气,休息时大家挤在帐篷里,围着铁桶炉烤火,手捧热水啃馒头。有次夜里吊装一块几吨重的预制板,灯光暗得看不清,他全凭经验操作,稳稳放到位,工友们都夸他手艺好。干活累了,大家就凑在一起读《毛泽东选集》,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可心里暖乎乎的。工地上,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纪念堂建好。 1977年8月,纪念堂建成了,罗春明站在广场上,看着那44根花岗岩柱和金黄的琉璃瓦,心里感慨万千。他走进瞻仰厅,看到毛主席遗体,眼泪差点掉下来。这座建筑,有他的一份力,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情感。 后来,罗春明没停下脚步。1980年代,他参与了1990年亚运会游泳馆的建设。那工程要求高,他开着吊装车吊钢梁、玻璃幕墙,常常忙到深夜。游泳馆建好时,他看着那流线型的屋顶,心里挺骄傲。之后,他还参与了不少北京的地标工程,手艺越来越扎实,工友们都信得过他。 2000年,罗春明退休了,可他闲不下来。他常去社区帮老人搬东西、修家电,或者陪他们聊聊天、下下棋。邻居们都叫他“热心老罗”。2010年人口普查,他当了普查员,走街串巷登记信息,夏天热得满按时完成任务,还拿了个“优秀普查员”的奖,证书挂在家里,他挺得意。 现在,罗春明六十多岁了,身体还硬朗。他常跟年轻人讲当年的故事,国庆方队、三线建设、纪念堂工程,他说得朴实,眼神却很坚定。他总说:“年纪大了,还能为国家做点啥。”他的一生跟国家连在一起,从天安门广场的少年,到工地的壮年,再到社区的老年,他一直在出力。 他说:“祝祖国越来越好,人民幸福,国力强盛!我爱你,祖国!”这话简单,却是他一辈子的心声,也代表了那代人的信念。 罗春明的经历让人感慨,那个年代的人真拼,为了毛主席纪念堂这么大的工程,寒风里都咬牙干。那份对毛主席的感情,今天还有几人能懂?您觉得那时候的人是咋想的?罗春明的故事打动您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回味那段历史,看看能传承点啥。
1976年12月,北京,寒风凛冽。罗春明驾驶着“W-1001”,与数百名建设者一
成双影夜色
2025-05-08 01:21:5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