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么现在呢? 以东风-31AG为代表的新型导弹,彻底颠覆了传统核力量格局。这款导弹采用16×16全地形越野底盘,能在无依托野外环境快速发射,配合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单枚导弹可携带9枚独立制导核弹头。 更关键的是,它采用冷发射技术,导弹先弹出发射筒再点火,大幅降低了发射阵地被反制的风险。这些技术突破,让东风-31AG的生存能力比早期型号提升了数倍。 在制导精度上,东风-31AG整合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打击精度从东风-31A的300米级跃升至数十米级。这意味着即便携带当量较小的核弹头,也能精准摧毁敌方加固目标。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能力,使中国核威慑从“地毯式覆盖”转向“精确毁伤”。 中国核战略的调整同样关键。2019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最低有效威慑”政策,强调通过机动部署和二次核反击能力抵消数量劣势。 目前,中国已形成陆基机动、海基潜射、空基战略轰炸机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其中东风-41洲际导弹可携带10枚分导式弹头,射程覆盖全球任意角落。 在突防技术上,中国走了一条非对称路线。通过导弹小型化技术,东风-17高超音速滑翔弹头能以20倍音速进行钱学森弹道机动,现有反导系统根本无法拦截。这种“航母杀手”级别的武器,让美国苦心经营的全球反导网络形同虚设。 数据对比更能说明问题。美国目前部署的核弹头约1770枚,中国虽未公开具体数字,但国际智库估计已超过350枚。 更重要的是,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率超过80%,而美国仍有大量冷战时期的老旧装备。现代核威慑的核心,早已不是单纯的弹头数量,而是“能否在遭受打击后存活并实施有效反击”。 这种转变在实战演练中尤为明显。2024年火箭军“天剑”系列演习中,东风-31AG车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完成机动部署,模拟对移动航母战斗群实施核反击。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让依赖固定发射井的传统核力量难以应对。 俄专家十年前的预言,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中国军工的创新速度。从东风-31A到东风-31AG,从单弹头到分导式多弹头,从惯性制导到北斗导航,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核威慑体系的迭代升级。 美国还在争论是否要将核弹头数量增至5000枚时,中国已用技术跨越打破了“数量决定论”的传统逻辑。 现代核战争的胜负手,已经不在发射架的数量上了,而在能否让对手相信“任何先发制人都将招致灭顶之灾”。 对此,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一旦中美开战,美国先摧毁中国工业?中方反制美国无法接受。未来的某一天,如果中美开
【17评论】【22点赞】
看不惯就爆发
不怎么懂弱弱的问一句,东风31比东风41还牛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