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2岁的郑苹如被汪伪特务绑到上海郊外的小树林。一个特务说:“她长得太漂亮,我下不去手。”另一人催促:“别磨蹭,赶紧动手!”这时,郑苹如却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让在场的人员都非常的惊讶。她说道:“不要枪击我的面目,坏我容貌。”
1918年,郑苹如出生在日本名古屋,父亲是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元老郑钺(又名郑英伯),母亲是郑钺留学日本结识的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随丈夫回到中国后,改名为郑华君)
11岁那年,郑苹如才从日本返回国内,虽然早期的教育是在日本进行,但是其心中一直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
1937年7月,她成为沪上最著名的画报《良友》的封面女郎。
郑苹如正直、爱国,颇有些侠气。九一八事变icon后,她和姐姐真如、哥哥郑海澄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支援抗日运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她又和同学们一起缝制衣服,支援前线。
没多久,郑苹如遇见了陈立夫、陈果夫的堂弟陈宝骅,他是中统的重要领导成员。
陈宝骅看到年轻貌美的郑苹如,又想到了她的家世,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觉得她是打入日军内部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于是在陈宝骅的邀请下,郑苹成为了中统情报系统的一员。
那时候,郑苹如与空军军官王汉勋恋爱,两人本来约定年底成婚,但全面抗战的爆发打乱了他们原本的计划。
事实证明,郑苹如是位极优秀的情报员,她凭借母亲的关系,周旋于日寇的高级官佐中。
后来因为其姣好的外在条件和爱国的决心,组织决定将接近暗杀丁默邨的任务交给她,而郑苹如在上海民光中学读书时,丁默邨就是该校校长,应该对这个当年的校花印象深刻。
虽然丁默邨来说,郑苹如的外貌确实十分吸引他,但是因为狡诈的性格,他也很是怀疑郑苹如的。
在随后的日子,他一边与郑苹如保持着联系,一边暗地里对其身份进行了多方调查,得知她经常在日本高管交际圈内出没是个亲日分子后,才逐渐放下警惕,并收其作了自己的秘书。
一天,郑苹如约丁默邨来家里做客,丁默邨心花怒放,而此刻郑家附近正布满狙击手,等待一举将他击毙。 然而,丁默邨就像只狡猾的老狐狸,可能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不管郑苹如怎么热情邀请,他都坚决不下车,只是推说“下次再来”。就这样,第一次计划宣告失败。
之后郑苹如又策划了第二次行动:借口购买皮大衣,将丁默邨引到戈登路与静安寺路交叉处的西伯利亚皮草行,让预先埋伏的中统特工将其近距离击毙。
后来丁默邨迷迷糊糊地跟着郑苹如来到皮草行,可就在郑苹如假装挑选皮草的时候,丁默邨发现了可疑之处:大玻璃窗外,有几个人正朝他打量。
丁默邨寒毛直竖,他把一沓钞票摔在柜台上,转身就往外跑,三步两步窜到自己的汽车面前,一头钻了进去。
在店外埋伏的中统特工猝不及防,等他们反应过来拔枪射击时,丁默邨的车已经开动。这一次,有让他跑掉了。
此次行动, 已经明显暴露了郑苹如的特工份,但郑苹如不甘心就此收场。
郑苹如先是打电话给丁默邨,把枪击事件说成是“意外”,称丁默邨是因为从事“和平运动”才遭重庆政府的暗算,由于自己一时兴起想买皮衣才给了暗杀者可乘之机, 而事情与她无关,还甜言蜜语向丁默邨道歉撒娇。
后来郑苹如决定铤而走险,进行第三刺,这一次她准备自己动手,不过再想要接近丁默邨已经难了,郑苹如意识到这点后,认为此事不能操之过急,就准备到舞厅厕所把藏好的手枪扔掉,洗脱嫌疑,但却不成想反而曝光了身份,被丁默邨的亲信林之江所抓捕,从而进了76号囚室。
然而在监狱里,郑苹如受尽了酷刑,但她没有丝毫畏惧,至死也没有承认自己是中统的人,只咬定自己是不甘心被丁默邨玩弄才心生仇恨。因为审讯实难有所突破,最终汪伪政权下达了对郑苹如秘密执行枪决的命令。
1940年2月,郑苹如被一辆囚车送到上海郊外的刑场。她仍像往常一样美丽端庄,甚至让身边的特务不忍动手行刑。 郑苹如平静地仰望天空,说道:“这么好的天气,这么好的地方,我却再也看不到了。请你们不要毁坏我一向重视的容颜,希望你们打得准一点,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后来在郑苹如的要求下,上司的催促下,只在身上打了数枪,就此,一代红颜,香消玉损。
郑苹如秘密遇害的消息,家人很长时间才知道,但是一直找不到郑苹如的遗体,在此期间,父亲急火攻心,不久就病逝,哥哥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未婚夫也在执行任务中不幸遇难。
直到1946年,《上海大公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才披露了郑苹如遇害的详细经过。
直到数十年之后,台湾相关部门解密才猛然发现,郑苹如原来一直在台湾忠烈祠享受供奉,竖立的牌位也是同忠烈祠里的抗日英雄们排位在一起。
1983年,郑如萍被大陆追认为烈士,她的遗物被移到上海龙华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