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揭开。
包拯的去世,令朝野上下、民间百姓无不悲恸,仁宗皇帝更是为他罢朝一日,以示哀悼。无数受过他恩惠的百姓赶来送别这位敬爱的包青天。
然而,就在人们沉浸在失去贤臣的悲痛中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却出现了——包拯的灵柩被制成了21副,并从开封城的7个城门同时抬了出去。
这样独特的丧葬方式,自然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和议论。
有人说,这是包拯生前留下的遗嘱,为了防止仇家和小人对他的尸骨进行报复。
一生断案如神、锄奸除恶的包青天,想必是在朝为官时树敌不少。用21副棺椁迷惑世人,让那些心怀不轨之徒无从下手,倒是个高招。
也有人猜测,包拯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是因为他在生前犯下了什么天大的罪过,担心死后被人挖出来示众。
然而这种说法很快就被驳斥了,众所周知,包拯是那样一位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好官,绝不会做出什么亏心事。
在开封城里,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对包拯的身后事议论纷纷。
有人敬仰他的为官清廉,有人佩服他的断案如神,也有人疑惑他的葬礼安排。然而不管怎样,所有人都对这位正直仁爱的好官抱有由衷的敬意。
转眼间,包拯去世已经900多年了,在这900多年里,关于包公墓的传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神秘。
人们都知道,在开封城外,有21座疑冢,据说是当年包拯的21口棺木所在。
然而,这21座坟茔究竟哪1座才是包公的真正安息之处,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有传闻说,开封城外那几个墓区常年有白衣人来回走动,若隐若现,像是在守护着什么。
也有人声称,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一群乌鸦在某个墓穴上方盘旋,久久不肯离去。
更有胆大的盗墓贼说,他们试图去掘开其中的几座坟墓,却总是遭遇种种怪事,不得不铩羽而归。
久而久之,在盗墓贼的圈子里流传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盗墓不盗包公墓”。
大家都觉得,包拯生前断案如神,死后想必也是能通阴阳、驱鬼魅的主儿,惹不起还躲不起。
还有就是,包公一生为官清廉,就算盗了他的墓,也不见得能得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反倒是自讨苦吃。
就这样,包公的疑冢一座座矗立在开封城外,经过了九百多个春秋,一直无人去打扰。
直到公元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世人得以一窥包公墓的真面目。
那一年,安徽省合肥市计划在城东大兴集进行大规模施工,修建水泥厂。施工队在挖掘地基时,竟意外发现了一大片古墓群。
经过考古专家的考证,这里正是包拯的家乡,而这些古墓,极有可能就是当年为包公修建的墓葬。
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赶来,想一睹包公墓的真容。经过初步勘察,考古队决定先从规模最小的一座墓穴入手,进行发掘。
谁知道,刚一开棺,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只有一具朽烂的棺木静静地躺在那里。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守墓的老人忽然走上前来,说他知道包公的真正墓穴在哪里。
原来,当年金兵南下时,包拯的后人害怕金人会对先祖的墓穴不敬,连夜将包拯和夫人的遗骨转移到了一座隐蔽的墓室之中。
就在众人的注视下,老人带领考古队来到了那座不起眼的墓穴前。
墓门打开的一刻,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墓室宽敞明亮,正中一副金丝楠木的棺椁,周围陪葬品齐全,完全不像是经历了九百多年风霜的模样。
棺椁打开,包拯和夫人的遗骸出现在世人眼前,虽然已经风干,却仍然庄严肃穆,宛如生前。
就这样,尘封九百多年的包公之墓,终于在后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虽然当年那21副棺木的去向,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包拯作为一代清官、断案如神的形象,却从未在百姓心中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