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一天赚3万,河南太昊陵庙会“41万黄金摊位”半月已回本,啥馒头?这么多人买? "已经回本了!"——2023年3月8日,太昊陵庙会已进行了16天,41万元"黄金摊位"的主人马郝君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向极目新闻记者透露了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而此时,为期一个月的庙会才刚刚过半。 回顾一个月前的那场激烈拍卖会,场面堪称火爆。2月16日上午,太昊陵广场摊位拍卖会现场人头攒动,1266人争夺仅有的197个摊位,来晚的竞拍者只能挤在后排走廊的过道台阶上。当天第一个被拍卖的就是备受瞩目的61号"黄金摊位"。拍卖师的起拍价才刚说出口,就有人直接喊出了10万元的价格。 在这场竞拍中,40多岁的苏先生带着两个外甥女马郝君、苏静一同参战。经过几轮激烈的叫价,苏先生以41万元的价格拍得了这个仅有11平方米、使用期限仅30多天的摊位。拍卖成交后,苏先生一家立即拎着装满现金的箱子交给工作人员,办完手续后,他长舒一口气,点燃一根香烟坐在旁边的凳子上。 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年的竞拍中,苏先生都与最佳摊位失之交臂。2022年,最佳摊位的最终价格飙升至98万元,而苏先生出价到97万元,屈居第二。相比之下,2023年41万元的成交价显得格外"亲民"。 当年以98万元天价拿下黄金摊位的张建淮,2023年也带着200万元现金来到拍卖现场。然而,他在叫价到38万元后便停止了加价。原来,他注意到今年摊位布局有所改变,原本在广场西侧的摊位被整体挪到了广场东侧,61号摊位旁边还有两棵大树,他认为位置不太理想,所以放弃了继续竞价。 拍卖会结束当天下午,马郝君和家人便迫不及待地带着一车自家作坊制作的压缩馍,来到刚拍到的摊位前,向路过的行人免费发放以示庆祝。庙会开始的第一天,马郝君清晨6点就出摊,当天线下销售额达3万多元。而她的经营方式也颇具现代气息——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她还在网上开启直播售卖,庙会首日线上订单近3000单。 马郝君的生意堪称家族企业——亲戚朋友都来帮忙,一起应对源源不断的客流。即便到了3月8日晚上9时许,太昊陵广场依然灯火通明,游客如织。马郝君的摊位前,好奇的游客不断询问这个"41万网红店"的故事,而她的摊位上也挂起了醒目的"2023年榜首41万网红店"红色横幅。 庙会上人流量的惊人程度,让41万元的投入显得颇为合理。据了解,2023年大年初一一天,前去太昊陵的游客就突破了10万人。而在2008年,太昊陵景区更是创下了单日82.5万人次的游客记录,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单日游客数量最多的古庙会。 在太昊陵庙会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食品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这种名为压缩馍的传统美食,价格仅为三五角到一元不等,却能让摊主们争相以高价拍下黄金摊位,也让游客们不远千里前来购买,成袋成袋地带回家。 走进太昊陵庙会,你会发现压缩馍摊位随处可见,它们挂着各种醒目的横幅,吸引着游客驻足。当地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向游客们介绍起压缩馍时,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压缩馍灵气大、不上清华上北大。压缩馍,大人吃了好干活,光棍吃了有老婆,美女吃了变富婆……"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 这种小小的面饼,究竟有何魔力?追溯它的历史,压缩馍最初被称为"炕饼"。淮阳地区自古盛产小麦,当地人将小麦面粉压成饼,经过炕熟成为"炕饼"。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赶会的游客特别是农村的老人们天不亮就出发,不吃早饭便往太昊陵赶路。逛完庙会后,他们买些压缩馍充饥,还会带一些回去与家人分享。久而久之,这种既便宜又好吃的小食品名声大噪,成为了庙会的标志性物品。 如今,压缩馍与泥泥狗、布老虎一起,被誉为淮阳太昊陵庙会"三宝"。对当地人来说,逛完庙会买些压缩馍带回家已成为一种传统,一部分自己食用,一部分赠送给亲友邻居。当地居民强调,压缩馍要趁热吃才最香。 有趣的是,压缩馍还与教育产生了特殊的联系。据报道,淮阳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为了给学生带来好运,曾购买500个压缩馍送给高三学生,希望他们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这种将食物与祝福联系起来的行为,展现了民间信仰的生动表现。
上海一老太每月退休金10000元,却每天馒头配咸菜,活到94岁高龄时,卡里却1毛
【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