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广西提督苏元春遭人排挤诬告,被押至京师,定为死罪,苏元春多年的同僚好友怕受牵连,不敢出来替他说话,唯独只有昔日的下属张勋无所顾忌,拿出纹银几万两,以苏元春的名义上下打点,主动为其解围。
当时,张勋从下属的口中获悉领班军机大臣奕劻是一个贪财之人,便携带着大量贵重的物品登门求见领班军机大臣奕劻。
张勋见到奕劻后,当即跪地大哭,双手捧着2万两银票,递到了奕劻的面前,请求他在慈禧太后那里为关在大牢之中的苏元春说情。
奕劻看着2万两银票,又见张勋苦苦哀求,便答应相助于他,为大牢之中的苏元春说情,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这件事情的稳妥,张勋又先后给找到总管太监李莲英,以及刑部尚书荣庆,分别给二人送去纹银一万两,请二人在慈禧太后面前为苏元春说情,就这样,在众位清廷官员的出面和劝说之下,慈禧太后决定网开一面,免去了苏元春的死罪,将其改为发配新疆充军。
除此之外,张勋除了对昔日的上司苏元春讲义气,知恩图报以外,还对当书童时的许家上上下下多有关照和帮助,这就使得张勋声名在外,深得当地人的推崇。
张勋这个人,为人虽粗,却是一个乡土情结极重的人,他发迹后对家乡的人,非常照顾,为自己的家乡奉新县作出了不少贡献,他在奉新县老家以及附近的乡镇修建了不少桥梁和道路,还在1906年时,为了改善家乡落后的教育环境,自掏腰包,在奉新县老家兴办学校,大大的改善了奉新县老家的教育环境。
有一年,奉新县闹了灾,当时已经担任安徽督军的张勋获悉这个情况后,当即便命自己的副官和下属购买各种物资运输到奉新县赈灾。
除此之外,张勋在家乡奉新县的田产收入,张勋也是定期拿出来救济当地的贫困村民,并吩咐家中的管家在张府老宅外特设“赈济房”,不仅为当地的贫苦人提供棉衣,蚊帐等物资,还为这些人提供免费的食宿。
后来,张勋复辟失败,兵败下野,生活上变得十分窘迫,张勋的儿女亲家张作霖便想帮一帮张勋,不仅到徐世昌哪里为张勋谋官职,还要拿出钱财接济张勋一家,但是张勋生性耿介,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恩惠,断然拒绝了亲家公张作霖的好意。
张勋虽然没有出山,为自己谋私,但他却将这些好机会给予了自己昔日的下属,他昔日的下属张文生等人在他的推荐之下,纷纷担任要职,有了很好的前程,这些下属因而对于张勋感激不尽。
1923年9月12日,69岁高龄的张勋病故于天津,张勋病逝后,当时政界名人和文化名人纷纷向其家人致电哀挽,而到张府吊丧祭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当时,张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张府的戏楼举行,举行完毕之后,张勋的遗体被放置于精致豪华的红木棺中,在家人和昔日下属的护送下启程回乡安葬。
闻讯赶来为张勋送信的生前好友,门生故吏多达千人之多,队伍排出数里之长,张勋的儿女亲家张作霖为了让张勋的棺椁顺利落叶归根,还派出了一营兵力在沿途护送,
当张勋的棺椁被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时,更是引来无数江西籍百姓的送行,这当然与其当初对家乡人广施恩惠有关,成为当年江西地方上最轰动的大事之一。
张勋的灵柩到达老家赤田村后,被安放于张家老宅接受祭奠三个月,在这停灵接受祭奠的期间,来到张家老宅祭吊的邑人,乡绅接连不断,张勋的亲属为了答谢众人,便在张家老宅的大院里提供每桌十大碗的宴席,每人还赏4块4两重的猪肉,款待了众人。
1924年11月20日,张勋的棺椁在江西奉新城南陶仙岭西峰落葬,据说陶仙岭是晋代陶安公修炼成仙之地,张勋的亲属家人们便选择了这块“宝地”作为张勋棺椁的落葬处,使其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张勋的儿女亲家张作霖曾这样评价张勋,说其“忆大汉威声,当年戎马纵横,辽海独深豪杰感。正中原多事,此后艰难宏济,瓣香谁是老成人!
而在文者眼中,抛开他复辟帝制的对与错,辫帅张勋一生待友真诚,为人慷慨,对朋友,对上司讲义气,知恩图报,不趋炎附势,不崇洋媚外,这是他与同时期的军阀人物的不同之处,也是他病逝之后,为何能够迎来无数人为其送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