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事相!”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1925年的苏州城笼罩着阴云,潘家宅院里弥漫着汤药味。 潘祖年躺在雕花木床上,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老树根,这个曾显赫一时的家族正面临断代危机——潘祖年自己无儿无女,过继来的孙子潘承镜刚娶亲四个月就撒手人寰,留下二十岁的新媳妇丁氏守着空房。 这个原本姓丁的姑娘现在有了新名字,潘祖年临终前给她改姓入族谱,叫潘达于。 潘家祖上在乾隆朝出过太傅,传到潘祖年兄弟这代,靠着他哥潘祖荫在朝中经营,家里攒下两件镇宅之宝:大盂鼎和大克鼎。 当年左宗棠被政敌构陷,潘祖荫在京城帮着疏通关系,左宗棠脱困后就把大盂鼎当谢礼送来了。 后来大克鼎在陕西出土,潘家又花重金买下。这两尊青铜鼎往厅堂里一摆,苏州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瞧过新鲜。 日本人打进苏州那年,潘家老宅的砖缝里都渗着血腥味,潘达于带着家丁在后院挖坑,两丈多深的土坑里垫三层油布,大鼎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 刚填平地面,前院就传来砸门声。穿黄军装的日本兵端着刺刀闯进来,带队的军官操着生硬的中国话说要借宝鼎"鉴赏"。 潘达于站在天井里,背后藏着刚满月的侄孙,脸上赔着笑说早年间就卖给了上海洋行。 日子最难那会儿,潘家十几口人挤在上海亭子间喝稀粥,有古董商找上门,说愿意出二十根金条换鼎耳上的一块铜锈。 潘达于把客人送出门时,顺手往他口袋里塞了块银元当路费,街坊都说这寡妇傻,守着不能吃不能喝的铁疙瘩受穷。 她听着也不恼,转身把晾在竹竿上的旧棉袄翻个面继续晒,1951年开春,苏州河解冻的时节,两辆解放牌卡车开进上海博物馆。 潘达于亲手写的捐赠书墨迹未干,大盂鼎和大盂鼎在库房里重逢时,青铜器专家发现鼎腹的铭文清晰如昨。 后来上海博物馆统计,潘家前前后后捐了四百多件文物,光账本就有三尺厚。 老太太活到102岁,走的时候床头还摆着泛黄的家族合影,她守了八十二年的秘密直到2004年才揭开——上海博物馆办特展,两尊青铜鼎肩并肩立在防弹玻璃罩里。 有记者问潘家后人后不后悔,穿中山装的中年人摸着展柜说:"老祖宗说过,真金不怕火炼,好货不愁没人识。" 转眼到了2023年秋天,上海博物馆东馆搞了场"鼎盛中华"特展。 大盂鼎跟前围着一群戴AR眼镜的年轻人,手机扫过展签就能看见潘家老宅的三维复原图。 潘达于的重孙女在微博发了张老照片,泛黄相片里穿斜襟袄的老太太抱着曾孙,配文写着:"太奶奶当年埋鼎的锄头,现在收在苏博民俗厅。" 这条动态被"人民日报"官微转发,点赞数一夜之间破了十万。 (信息来源: 上海博物馆官网《潘氏家族捐赠文物专题展》2023年10月更新 新华网《大盂鼎与大克鼎的前世今生》2021年6月15日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望族志》2009年版 潘氏家族后人微博账号@守鼎人家 2023年9月28日动态)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