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51岁的李世民,顿感腹中燃起熊熊烈火,却迟迟等不来侍寝的徐惠,谁料他直接拉过一旁的侍女,没曾想,一晌贪欢后的李世民却仍旧不满足。
贞观二十三年初夏,5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含风殿休憩,窗外蝉鸣阵阵,夏日的炎热似乎也渗透进了皇帝的身体。
李世民感到一阵燥热涌上心头,仿佛有一团火在体内燃烧,他本想唤来宠妃徐惠解除这份燥热,却迟迟不见她的身影。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一旁侍候的宫女身上,在一时冲动下,他将那名宫女拉到身边。然而,这短暂的欢愉并未让他感到满足,恰在此时,徐惠姗姗来迟,李世民喜出望外,将她抱在怀中。
“陛下今日怎么如此精神?”徐惠有些惊讶地问道,自从去年起,李世民的精力就大不如前,今天却一改常态。
李世民微微一笑:“朕今日忽感神清气爽,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征战沙场的岁月,或许是上天眷顾,让朕再享这欢愉时光。”
徐惠听后心中暗暗担忧,她深知李世民近来身体每况愈下,今日的异常恐怕有蹊跷。作为才名在外的宠妃,徐惠决心要查明真相。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民召见徐惠的次数明显增多。往日里总是天不亮就离开的皇帝,现在常常与她相伴到天明,徐惠一面沉浸在甜蜜中,一面暗中调查原因。
经过仔细观察,徐惠终于发现了端倪。
原来李世民每次在房事之前,都会服用一颗来自天竺的方士进献的丹药。服药后,他会变得精神抖擞,但事后,他又会迅速变得疲惫不堪,不得不再服用第二颗丹药来恢复精神。
意识到事态严重,徐惠立即将此事告知了长孙无忌,希望能一同劝诫皇帝。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沉迷于丹药带来的短暂活力,对两人的劝告置若罔闻。
“朕感受过精神抖擞的状态,岂能再忍受病恹恹的疲态?”李世民坚持己见。
就这样,被临幸的宫女和妃嫔越来越多,李世民的身体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五月的一天,刚结束一场“酣战”的李世民突然感到全身无力,瘫软在榻上。
意识到情况不妙,李世民赶紧召来太子李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三人。他指着李治,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治儿仁孝,但性格软弱,恐怕难以决断。你们务必要好好辅佐他...”
话音未落,这位威震天下的“天可汗”便撒手人寰,享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的突然离世,让整个大唐陷入悲痛之中。然而,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为何会早逝?除了沉迷丹药,还有其他原因吗?
事实上,李世民的健康问题由来已久,李唐家族有遗传的“风疾”,发作时会头痛欲裂、眩晕难当。
作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李世民不愿退居二线调养,而是坚持亲理朝政,这无疑加重了他的病情。
此外,李世民晚年还经历了几次重大打击,他的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创伤。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父亲,亲手养大的孩子对自己刀剑相向,这种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公元644年,四十六岁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让他倍感挫败,还让他身受重伤。
据说他被毒箭射中,从此一蹶不振。从高句丽回来后,李世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除了原有的风疾,还经常出现胃病、感冒等症状。
面对日益衰退的身体,晚年的李世民开始像秦始皇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他先是找来唐朝本土的道家方士炼制"仙丹",后来又将目光投向了外国方士。
公元648年,李世民派遣使者王玄策前往天竺,寻找会造长生药的方士。最终,一位名叫那罗迩娑婆寐的方士被带到长安,这位方士向李世民承诺,只需一年时间就能研制出长生不老药。
李世民听后欣喜若狂,不仅以礼相待,还将他安置在宫中专门配制丹药,并命令兵部尚书崔敦礼全力配合。一年后,“长生不老药”终于问世。
起初,李世民服用丹药后确实感到精神抖擞,但这种效果是短暂的,一旦停药,他的身体状况比以前更糟。那罗迩娑婆寐解释说,这是因为李世民没有按时连续服用。
于是,李世民开始按部就班地服用这种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然而,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让他的身体好转,反而加速了他的衰败,最终,李世民在服用丹药两个月后突然病重,很快便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