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春,金日成在平壤见到一位来自中国的老太太,他眼圈一下就红了,指着她,他对身边人说:“我找了她五十年!”这个老太太叫胡真一,曾是金正日口中的“胡妈妈”,半个世纪前,他们在苏联做邻居,如今再见,已是两个国家的不同人生。 胡真一1920年出生在辽宁凤城,1937年参加东北抗联,那年,她才十七岁,穿上军装就跟着队伍走上了抗日路。 她在队里是妇女团指导员,和丈夫柴世荣一起战斗,1938年入党,身份特殊,任务也更重。 到1941年,抗联形势紧张,大批战士撤退到苏联,胡真一也在其中,被分配到哈巴罗夫斯克附近的训练营。 在那儿,她认识了一个和她一样的抗联战士金日成,两家人住得近,生活上常有来往。 那时候胡真一已经有孩子,金日成年轻、有精力,没事就帮着她照顾孩子,她会讲故事、做饭,也爱哼几句中国小曲。 金日成的儿子金正日那时候还小,常跑去她家吃饭、玩耍,嘴里叫她“胡妈妈”,学她讲中国话,也学着唱中国歌,那段日子,虽说是战时,但邻里之间的感情却特别真。 1942年,胡真一接到命令要回国,当时别无选择,她只能带着孩子离开,那天金日成一家来送别,小金正日哭着抱住胡真一不放。 她哽咽着答应他:“等以后,再来看你。”可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回国后,胡真一在东北继续工作,参加新中国建设,她换了工作、搬了家,也渐渐和老朋友们失去了联系。 而金日成,在朝鲜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了国家元首之后,他一直没忘记那个在苏联照顾他儿子的中国“胡妈妈”。 他曾多次托人打听胡真一的下落,但年代特殊、资料缺失,总是查不到。 时间到了1994年,朝鲜驻沈阳大使馆在一次接触中终于确认了胡真一的身份,金日成马上派人邀请她去平壤。 他说:“不管她现在是什么身份,是农民也好,是工人也好,只要找到她,立刻请她来。” 胡真一当时74岁了,接到邀请时很意外,她带着儿子王辽宁,一起坐飞机到了平壤。 那天是5月30日,金日成在官邸接见她,一见面就握着她的手说:“你变了,但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我找了你五十年啊。”胡真一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两人聊起在苏联的日子,说到小金正日小时候叫她“胡妈妈”,气氛一下子热了起来。 这次见面,朝鲜方面规格极高,金日成送给胡真一一块瑞士金表、一枚金戒指,还有两万美元的现金。 他说:“你照顾过我的孩子,这是我们永远的感激。”胡真一没想到还能有这种待遇。 她在朝鲜住了几天,游览了平壤,还出席了几场宴会,在一场正式的宴席上,所有人都要起身向金日成敬酒,唯独她坐着,金日成说:“她是我姐姐,不用起身。” 临走那天,金日成送她到车前,握手时说:“以后我们还要见面。”可两个月后,金日成因病去世,胡真一没再见到他,那句“再见”也成了永别。 金日成去世后,金正日接任,他对胡真一的称呼没变,还是“胡妈妈”。 他说:“我爸爸走前最牵挂的人,就是你。”金正日还多次邀请她再访朝,每年春节寄贺卡,有时候还托人带来朝鲜特产。 1995年夏天,朝鲜爆发大洪灾,粮食大面积减产,据说,全国有五百万人受灾,损失达到150亿美元。 媒体报道说,一些地方连基本口粮都难以保障,胡真一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她年纪大了,家里积蓄不多,住房条件也一般。 但她毅然做了一个决定:变卖房产,加上金日成当年赠送的那两万美元,一共凑了大约20万元人民币,用来买了整整100吨面粉。 为了把这批面粉送到朝鲜,她找了不少关系,联系粮食部门,又跑运输公司,还得办跨国手续。 最后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她才以优惠价格买到粮食,并安排车辆从丹东运往朝鲜,运输途中也不容易,过境审查、装卸搬运都得亲自盯着。 金正日收到面粉后,专门开会提到这事,他说:“这些面粉,是我胡妈妈捐的。”他还特别下令,这批面粉要优先送到咸镜北道等重灾区,一袋袋白面,温暖了不少灾民的家。 朝鲜劳动党中央还给胡真一发了感谢信,说她是“中朝友谊的典范”。 此后几年,胡真一多次应邀访问朝鲜,她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但金正日总是让人照顾好她。 她在一次座谈中建议朝鲜学习中国改革经验,加强对外交流,金正日认真听完,还安排人陪她参观工业区。 2008年,胡真一在家中病逝,享年88岁,金正日为她铸了一尊铜像,摆在朝中友谊馆中,还每年春节向她家人寄去慰问卡。 朝鲜媒体多次报道她的事迹,说她的面粉“温暖了一个民族的心”。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从抗日烽火中开始,在一个国家的灾难中延续,没有太多豪言壮语,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和一袋袋沉甸甸的面粉。 参考资料: 《胡真一与金日成家族的跨国情谊》.《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5年10月第3版.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