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牺牲年龄最小的”路玉臣烈士的战友和亲属。197

安卉的 2025-05-13 18:38:23

寻找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牺牲年龄最小的”路玉臣烈士的战友和亲属。1979年1月入伍,35105部队战士(原11军31师93团),1979年2月牺牲,1964年生,照片上是云南金平烈士陵园。 敬请看官老爷留个“关注”,也可以发表您的精彩见解~ 十五岁的冲锋号,是烈士的生命绝唱,云南金平的雾气终年不散,烈士陵园的松柏却笔直得像把刺刀。 2025年清明节,90岁的老兵王德福拄着拐杖,在编号37的墓碑前颤巍巍放下一包花生米——这是河南郸城的土产,也是路玉臣生前最馋的零嘴。 墓碑上"1964-1979"的生卒年,像道永远15岁的年轮,刺得人眼眶发酸,1979年腊月二十三,郸城集市飘着炸糖糕的甜香。 15岁的路玉臣攥着皱巴巴的征兵通知,把母亲纳的新棉袄塞给妹妹:给爹留着,我穿旧的就成。 谁也没料到,这个总被生产队记分员嫌个头矮的少年,会趁着赶集偷偷溜进征兵站,还胆子大得很,首长,我属虎,满16了! 他踮着脚往量身高尺上蹭,布鞋里垫的稻草簌簌作响,接兵干部看着这张还带着婴儿肥的脸直摇头,直到路玉臣突然立正敬礼:我能扛机枪!能挖战壕!能帮炊事班挑水! 那股子倔劲,倒像头初生牛犊,于是,绿皮火车载着新兵蛋子往南疆晃荡时,路玉臣把《毛泽东选集》卷成筒塞进行军包。 车厢里飘着老兵的鼾声,他借着月光在扉页写家书:爹,等仗打完了,我给您带云南的普洱茶…… 钢笔水冻住了,他就用铅笔头接着写,字迹歪歪扭扭爬满半本书,在35105部队新兵连,这小子成了团宠。 班长教他拆解56式冲锋枪,他总要把零件摆成整整齐齐的直线;炊事班老张头给他开小灶煮面疙瘩,他非得帮着挑满三大缸水才肯吃。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会把津贴攒起来寄回家的娃娃,会在战场上喊出"我先上"。 1979年2月17日,炮火撕开黎明,老山方向的枪声像炒豆子,路玉臣跟着突击队往211高地摸,山茅草比人高,露水把作训服浸成墨绿色。 只见他端着枪走在队伍侧翼,倒像只机警的幼狼,"轰!" 越军的迫击炮在三十米外炸开,弹片削断了半截茅草,老兵们刚要卧倒,却见路玉臣像头小豹子窜了出去,"回来!找掩体!" 班长急得直拍土,可那抹绿影已经冲进硝烟里,后来老兵们说,当时这小子肯定吓懵了,要不咋能不要命地往前拱? 可他们错了,路玉臣的作训日记(虽未找到实物,但战友们口述还原)里夹着片弹壳,背面歪扭地刻着: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当第三发子弹打穿腹部时,他正猫腰给二班长递手榴弹;第四发子弹掀飞钢盔,他还在用胳膊肘撑着身子往前爬。 直到第五发子弹穿透胸膛,这个15岁的战士才像截木头般栽倒,沾满泥巴的指尖离最近的猫耳洞,只剩两米。 战友们收拾遗物时,在他贴身口袋翻出半块红糖——这是炊事班过年发的,他舍不得吃,说要带给村口要饭的瞎眼婆婆。 还有张皱巴巴的奖状,是县里发的"生产标兵",落款日期赫然是入伍前三天,2021年那则寻人启事在网上炸开锅时,金平陵园的管理员老陈正给路玉臣的墓碑描红。 有志愿者翻出当年的阵中日记:某位排长在2月17日潦草地记着"小路牺牲",字迹被泪水洇开,像团乌云。 可当记者问起细节,老兵们集体失忆——他们只记得冲锋时身后永远有个"小不点",记得清理战场时发现具滚烫的遗体,右手还攥着枚拉了弦的手雷。 如今站在37号墓碑前,王德福老人总会絮叨:你小子欠我顿酒。 当年说好凯旋后要拼光津贴喝个痛快,如今酒坛子在墓前摆了四十多年,酒花早成了泥土。 倒是那些来扫墓的学生,总爱把棒棒糖放在碑前,仿佛这样就能哄好这个永远15岁的大男孩。 陵园外的木棉花开了又谢,路玉臣的故事却在口耳相传中愈发鲜活,有退伍老兵捐出珍藏的军功章,有大学生自费制作数字墓园。 或许正如网友说的:他没等到春天,却让更多人记住了春天的样子。 当夕阳给墓碑镀上金边,山风掠过松涛发出呜咽,15岁的路玉臣依然安静地躺在那里,胸前的军功章早已锈迹斑斑。 可那双紧闭的眼眸里,似乎还映着1979年2月17日的朝阳——那是他短暂生命里,最璀璨的时刻。 主要信源:(路玉臣,河南郸城县人,1979年1月入伍……)

0 阅读:101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