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签署上千亿军售大单,中沙关系不是很好吗?为什大户不采购更有性价比的中械装备?】 5月13日,美国与沙特签署价值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网友追问:中沙关系良好,为何手握“钞能力”的沙特,不选择在印巴冲突中“一战封神”的中国装备? 答案藏在军火贸易的潜规则里——这不是简单的性价比竞赛,而是一场裹挟着地缘政治、美元霸权与联盟忠诚的“黑暗森林游戏”。 印巴空战无疑为中国军工做了一次史诗级广告。歼-10C以“3:0”碾压法国“阵风”,激光武器“寂静狩猎者”单日击落35架无人机,这些战绩让《简氏防务周刊》惊叹“中国装备重新定义了性价比”。沙特作为中东最大军购国,早在2022年就体验过中国反无人机系统“1美元击落1架敌机”的高效,按理说本应成为中械的“头号粉丝”。 但现实是,军售从来看的不是军械而是政治。美国依然垄断着沙特78%的军火订单。这背后是赤裸裸的政治捆绑:从石油美元结算到美军中东基地存续,从王室政权稳定到也门战争支持,利雅得需要白宫的安全承诺背书。 正如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所指:“沙特每买一架F-35,都是在为美国的中东霸权‘续费’。”特朗普政府更将这种交易艺术玩到极致——2017年其以“千亿军售换石油定价权”的阳谋,迫使沙特将中械采购比例压缩至3%以下。 中国军贸的崛起,特别是中械在巴以空战的出色表现,恰逢美国战略焦虑的顶峰。特朗普政府近期一边对盟友暂缓90天“对等关税”,一边威胁“谁敢让中国转口贸易或投资建厂,就等着制裁大棒”。这种“长臂管辖”绝非孤立事件:2020年土耳其因采购S-400被踢出F-35项目,2023年阿联酋迫于压力放弃中国L-15教练机采购计划,皆是美国“政治剿杀”的典型案例。 在华盛顿的算盘里,军火贸易从来不是自由市场。《外交政策》一针见血:“美国卖的不是导弹,而是‘保护伞会员资格’。”当沙特选择美制装备,相当于向伊朗、胡塞武装亮出“大哥罩我”的底牌;而采购中械,则可能触发美国《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的连锁反应。这种“非买即敌”的霸权逻辑,让众多国家在军购清单前不得不做“政治算术”。 中国破局之路:从技术突围到规则重构。 中国军贸的困境,实则是全球南方国家战略自主困局的缩影。当《经济学人》嘲讽“沙特花120亿美元买‘爱国者’拦截胡塞2000美元无人机”时,折射的正是现行军贸体系的荒诞性。但转变已在发生:埃及顶着美国压力引入“翼龙”无人机生产线,伊拉克用中国红旗-17替换俄制防空系统,证明“安全自主”需求正在撬动旧秩序。 中国要打破美国设下的“政治围栏”,或需跳出传统军售思维。如俄罗斯通过能源合作绑定军火销售,土耳其借北约身份周旋于大国间,中国亦可推动“军工-基建-数字”捆绑式出海。毕竟,当“寂静狩猎者”的激光能烧穿无人机时,白宫用旧规则织就的铁幕,终将被新技术的烈焰熔出破洞。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如兰德公司报告预言:“当中国激光防御系统让百万美元导弹沦为废铁时,美国军火霸权的基础就将崩塌。”而沙特天价军购单上的每一个零,都在为这个未来倒计时。
【美沙签署上千亿军售大单,中沙关系不是很好吗?为什大户不采购更有性价比的中械装备
孟岩说
2025-05-14 18:47:37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