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

飒沓风华舞 2025-05-16 00:39:49

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3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商界暗流涌动,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工程师出身的商人站在维多利亚港边,望着对岸灯火通明的九龙半岛陷入沉思。 这个名叫胡应湘的中年人刚从内地考察归来,衣襟上还沾着珠江三角洲工地的尘土,此刻他脑海里翻腾着一个大胆的构想。 要在珠江口架起连接三地的跨海巨龙。 胡家祖上本是以出租车行业起家,父亲胡忠靠着经营出租车公司积攒下丰厚家业。 胡应湘作为家中次子,没有躺在父辈的财富上享乐,反而远渡重洋赴美求学。 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土木工程期间,他亲眼见识了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群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些经历在他心里埋下了改变故土的种子。 学成归港的胡应湘敏锐嗅到房地产行业的商机,果断放弃继承家业转投建筑行业。 1972年他推动家族企业合和实业上市时,香港股市正经历疯狂上涨期。 这个戴着安全帽跑工地的年轻人仅用三年时间,就让公司股价从发行价5港元飙升至30港元,成为当时商界热议的"的士大王逆袭传奇"。 真正让胡应湘与普通商人区别开来的,是他对内地发展的执着。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地区还停留在农田与渔村交织的状态,从罗湖口岸北望,深圳河两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很多香港富商在内地转一圈就摇头离开,胡应湘却带着测量队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来回勘探。 他自掏腰包在广州建起中国大酒店,这个五星级酒店不仅成为改革开放的标杆项目,更意外带动了周边商业区的形成。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朴实的口号,被胡应湘用钢筋混凝土变成了现实。 广深高速公路建设期间,他亲自带着工程师团队在田间地头测量线路。 当时香港商界流传着个笑话: 别的老板都在中环喝下午茶谈生意,胡老板却戴着草帽在东莞数电线杆。 1997年这条贯穿珠三角的交通大动脉通车时,日均车流量很快突破10万辆,沿线城镇如同被注入强心剂般飞速发展。 真正让胡应湘站上风口浪尖的,是他在1983年提出的港珠澳大桥构想。 这个计划刚在报纸上披露,就惊动了掌控香港葵涌货柜码头的李氏集团。 据当年港府运输署档案记载,李嘉诚曾三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大型基建要考虑各方利益",私下更通过中间人传话,暗示跨海大桥会影响港口生意。 面对压力,胡应湘在工程研讨会上拍着设计图纸说:"这座桥就算一百年才能回本也要建!" 这场跨越二十六年的拉锯战充满戏剧性。 199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项目时,胡应湘已经自掏腰包做了十五份可行性报告。 2009年动工仪式上,六十六岁的他站在珠海情侣路边,望着海上打桩船激起的浪花久久不语。 有记者问起当年与李超人的恩怨,他只摆摆手说:"重要的是现在三地百姓能开车过海了。" 除了修桥铺路,胡应湘在慈善领域的作为同样令人动容。 非典疫情期间他连夜从瑞士调运医疗物资,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捐款重建学校。 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对教育的情怀,当年捐赠1亿美元给普林斯顿大学时,他在支票备注栏里特意写上"用于培养中国留学生"。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情怀,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来得真切。 如今驱车行驶在虎门大桥上,收费站的电子屏仍在跳动着累计通行数据。 这座由胡应湘投资30亿建造、曾创下单日300万过路费纪录的跨江通道,终于在2019年如他当年承诺的那样无偿移交国家。 而港珠澳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则像流动的丰碑,默默讲述着一位商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报国故事。 对此您怎么看呢?

0 阅读:0
飒沓风华舞

飒沓风华舞

飒沓风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