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谢静宜被撤销一切职务,接受隔离审查。在审查的过程中,她的认错态

文山聊武器 2025-05-16 19:21:08

1976年10月,谢静宜被撤销一切职务,接受隔离审查。在审查的过程中,她的认错态度很好,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此最终她被免于起诉。 谢静宜1935年12月生在河南商丘,家里条件一般,童年也没啥特别的记载。1952年,她17岁那年参了军,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第二年,她从长春的军委机要学校毕业,被分到中办机要局干起了保密工作。这一干就是23年,从一个小兵熬成了骨干。她工作特别认真,啥事都做得滴水不漏,领导都觉得她靠谱。1956年,她入了党,还当上了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和团支部书记,挺能干的一个人。1958年,她又去中办机要学校进修,把保密技术学得更扎实了。 1959年,她的人生来了个大转折,被调去给毛泽东当机要员。这活儿可不简单,得绝对忠诚,还得脑子活、手脚快。她每天处理的文件都是国家机密,一个字都不能出错。她干得不错,慢慢在单位里站稳了脚跟。后来,她还被派到北大和清华帮忙整顿秩序,管学生、管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到1970年代初,她的职位蹭蹭往上涨。先是当上了清华党委副书记,后来进了北京市委常委,1973年又升到市委书记,还管着共青团和北京市革委会的事儿。那时候,她才三十多岁,已经是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了,算是当时少有的女大佬。 可人算不如天算。1976年10月,政局大变,谢静宜的好日子到头了。她被通知撤销一切职务,还要接受隔离审查。那天她估计懵了,前一天还在开会,第二天就啥也不是了。审查组把她带到一个地方,开始查她过去干的事儿。她在清华的那些决策、在北京市委的工作,全都被翻出来问了个遍。 审查那几个月,日子不好过。每天都有人问她问题,翻来覆去地查。她没啥好隐瞒的,也没想着跟组织对着干。问她啥,她就老实答啥。比如在清华的时候,她管过学生纪律、老师考核,还跟外单位联系过,她都一条条讲清楚了。问到有些决策是不是有问题,她也承认自己有责任,说有些事当时没处理好。她这态度让审查的人挺意外,毕竟很多人被查时都想着推卸。 她这么配合也不是没原因。那时候局势乱,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咋样。她可能觉得,与其硬扛,不如老实点,也许能争取个宽大处理。结果还真让她赌对了。审查组查了半天,没抓到她啥大把柄,再加上她态度好,最后决定不对她起诉。她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审查一结束,谢静宜的政治路就彻底断了。她被塞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名义上是工作,其实就是混日子。单位里也没人拿她当回事,每天就让她坐那儿,没啥正经活儿干。她以前忙惯了,现在闲下来,反而有点不适应。 为了打发时间,她开始看书、写东西。她啥书都看,从古诗到科普,没事就泡在单位图书馆里。写作也成了她的寄托,她写了不少人生感悟和回忆,虽然没啥机会发表,但她也不在乎,写着玩儿而已。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平淡得跟白开水似的。 后来,她丈夫去世了,她一个人过得更清静。儿子劝她搬一块儿住,她不肯,说自己一个人挺好。她家里的东西不多,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早上泡壶茶,看看书,晚上写点东西,日子简单却也有滋有味。 到了晚年,她身体不太好了,2017年3月25日,她在北京去世,81岁。她走得挺平静,留下一堆手稿。儿子收拾遗物时看到这些,觉得挺有意义,就整理出来打算出版,也算给她的一生留个念想。

0 阅读:2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